原标题:筹办5年,冬奥风扑面而来
2015年7月31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宣布北京获得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举办权。同年12月15日,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委会宣布成立,筹办工作正式开始运转。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转眼,北京冬奥组委在筹办冬奥会的路上已经砥砺前行了5年。根据筹办工作进展和实际需要,北京冬奥组委不断完善组委会组织机构,由最初的9个部门和2个运行中心,到目前组建了27个内设工作机构。组委会依靠实干精神,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冬奥会正在从蓝图逐渐变为现实。
场馆建设——
“冰丝带”里的灯光亮起来
就在几天前,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这座北京冬奥会标志性新建场馆比赛大厅照明第一次亮起来。水泥地面揭去了黑色保护膜,场馆整体视觉焕然一新。
在亮堂的国家速滑馆内,北京国家速滑馆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武晓南蹲在颜色发青的水泥地面上感慨万分,他脑子里闪现出“冰丝带”从无到有的画面,挖土方、打基础、正负零、混凝土主体结构完成、内部结构建造、拉钢索、曲面幕墙系统安装,从去年年底“冰丝带”展露亮丽外形,到现在场馆比赛照明正式通电,千余个日日夜夜,凝结了他和他的同事以及数以千计的施工人员的无数心血。
武晓南憧憬着明天。在他的脚下,1.2万平方米的水泥地面平整度误差最大不超过5毫米,水泥下面是连接长度超过120公里的制冷管线。说到制冷,国家速滑馆将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也是冬奥会场馆首个提出采用这项技术的场馆,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此举起到了带动作用,北京冬奥会北京赛区15块冰面中,7块将采用二氧化碳技术制冰。
但同样是二氧化碳制冰,国家速滑馆的难度非其他场馆可比。1.2万平方米的制冰不是简单的面积叠加,需要解决此前没有遇到过的难题,其中冰场结构和冰场二氧化碳制冷系统,在本月11日还获得了国家专利局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所以真正实现这块巨大的冰面,挑战也是巨大的。
据北京冬奥组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不懈努力,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北京赛区,首钢滑雪大跳台完工并举办了国际雪联世界杯比赛,国家游泳中心完成全冰面测试并举办了全国青少年冰壶公开赛,国家体育馆、首都体育馆等现有场馆改造加快推进。
在延庆赛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竞速赛道及供水、供电、索道、造雪等配套设施全部完成,达到测试活动要求;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建设基本完成,10月底通过了国际雪车和国际雪橇联合会共同举行的场地认证。
在张家口赛区,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完工;云顶滑雪公园6条赛道全部完成,并举行了自由式和单板滑雪U型池世界杯比赛。所有竞赛场馆将于今冬完工,并达到测试活动要求。近期,国际滑冰联盟、国际滑雪联合会等4个国际冬季单项体育联合会来华,对主要竞赛场馆进行了场地考察后给予了高度评价。
非竞赛场馆建设、改造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三个赛区的冬奥村全部封顶,国际媒体中心明年7月交付使用。在基础设施方面,京张高铁、京礼高速全线通车,一年多来运行良好,极大方便了群众出行。水务、电力、市政、通信等配套设施同步建设。
冰雪运动——
得到普及发展
12岁的男孩窦中铭是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初一在读学生。让他自豪的是,他的妈妈是冬奥组委的工作人员,这让他对奥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妈妈曾跟窦中铭说,“要想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必须学会用国际语言进行交流。”在妈妈的带动下,窦中铭更加努力地学习英语,还用英文学习了很多奥林匹克知识。
多渠道、丰富多彩地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活动已在北京及全国很多地区中小学得到有效落实。像窦中铭一样,很多中小学生开始主动地寻找自己喜爱的奥林匹克教育项目或者参与冰雪运动。
从北京筹办2008年奥运会开始,奥林匹克就在校园扎根。自筹办冬奥会以来,奥林匹克教育得到进一步深化。
2018年8月8日,北京冬奥组委面向全球征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吉祥物,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开展“我心中的冬奥吉祥物”主题活动。
今年9月,北京发布了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教育材料,几天前成功地举办了国际奥林匹克教育论坛活动。
目前,北京冬奥组委联合教育部门,已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出627所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和1036所冰雪运动特色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