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正文
  • 分享到

探析新时代体教融合的目标与学校体育的改革方向(2)

2020-09-21 14:10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然而,在一些市场化程度较低、受众较少的项目(如举重等)中,体育系统仍须发挥其举国体制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优势。在具体的政策保障方面,理想的模式是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一直未脱离教育系统,如果有的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在高中毕业时即被国家队或职业俱乐部选中,教育系统(大学)可为其保留一定年限的学籍。例如,某个球员在高中毕业时被职业俱乐部选中,可先在职业俱乐部进行若干年训练和比赛,此后根据自身情况,可继续作为职业球员进入职业队,也可回归大学完成学业。这既畅通了运动员的成长路径,也解决了运动员学习的后顾之忧。当然,这种方式会对传统少体校的生存产生冲击。其实,这种冲击并不可惧,反而会促进少体校的成功转型。传统少体校可转型为区域性体育服务供给机构或基地,少体校的教练员在不改变人员属性的前提下受聘为学校体育教师或教练员,为学校体育提供专业的师资资源。同样,优秀退役运动员亦可发挥其专业优势,受聘于学校,为青少年提供专业体育指导,以此打通体育师资互通的途径,实现体育师资资源的有效融合。理顺包括学校、职业俱乐部、专业运动队、社会机构在内的人才输送机制,做到“谁培养,谁受益”;消除行业壁垒,化解职业俱乐部、专业运动员升学壁垒。同时,全国性的学生运动会也应实现体教融合,改变以往“运动会是少数精英的舞台”的局面,让所有青少年都能参与适合自己的体育比赛,在促进全体青少年“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基础上,发挥学校体育在提高体育竞技水平中的基础性作用。

2、新时代学校体育的价值定位与改革方向

2.1 新时代学校体育的价值定位

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角度而言,学校体育的价值定位即提高国民素质,振奋和强化民族精神。体育是现代社会培养合格公民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这种民族精神包含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国际足球联合会主席因凡蒂诺时谈到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顽强拼搏的精神,通过广泛开展体育竞赛活动即可培养和磨炼这种民族精神。因此,学校体育是培育青少年民族精神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必要手段。

从教育角度而言,体育是教育的基石,而教育又是民族进步、社会发展的基石,此为优先发展教育的理论基础。从教育包含的德智体美劳5个方面看,其中最重要的基础还是体育。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对“体”作了高度概括:“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因此,在教育中,体育是“各育之基”。

从个人角度而言,体育是成功和幸福的基础。每个人的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全面发展的个性、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是个人成功和幸福的基础,亦是家庭幸福的基础。无论是对国家、民族,还是对教育本身以及每个人而言,学校体育的价值都是不能忽视的。

2.2 新时代学校体育的改革方向

基于新时代体教融合的目标和学校体育的价值定位,学校体育应进行如下方向的改革。

2.2.1 改革体育竞赛模式

在传统学校体育模式中,长期以来体育竞赛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未能形成有效的校园体育竞赛体制、机制和组织方式,很多学生在上完体育课之后,可能未曾参加过班级或校际体育比赛,如此就无法实现体育真正的育人功能。顾拜旦在《奥林匹克宣言》中明确提出,竞技运动可以造就一批身心协调发展的青少年,把这个运动推广到全世界,能够带来世界和平。竞技比赛是在规定的时间与地点、按照各方商定好的规则去比拼。比拼的结果有胜负,每个人都在规则的基础上把自己的最大潜力发挥出来,在赛场上是对手,比赛结束后是朋友,此谓公平竞赛的要义,也是世界和平的基础。同时,在竞赛过程中可培养青少年的规则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不服输的精神、理性面对输赢的精神,如果青少年代表国家、学校、班级参赛,爱国主义、爱校主义、爱班主义思想便自然形成;如果没有参与竞赛,以上目标则无从谈起。在体教融合过程中,为了达成扩大校内、校际体育比赛覆盖面和参与度的目标,应不断改革和完善现有体育竞赛模式。例如,可将全国体育竞赛按照“先分后合”的模式进行,在小学、初中阶段,教育系统的班级、学校比赛与体育系统的俱乐部比赛可独立进行,其后,俱乐部的前几名队伍可与教育系统的前几名队伍进行比赛。如此,俱乐部可从学校选材,同时学校运动队亦可从俱乐部选拔优秀运动员。高中、大学联赛亦可如此,学校联赛前几名队伍可与同年龄段的俱乐部联赛前几名队伍“同场竞技”,允许2种模式并存,最终实现不同联赛与人才的交流与互通。

2.2.2 改革师资聘用模式

标签: 探析 体教 目标
发表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