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正文
  • 分享到

十三岁中国杯帆船赛优质本土IP的全球突围(3)

2019-11-15 14:13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欧美有600多年的近代帆船史,这是无法逾越的时间成本。我们的追赶,首先要让更多孩子从小有机会接触帆船。”中国女子环球帆船第一人宋坤说,看着少年水手在一次次冲向终点的过程中穿越风浪、超越自我,中国帆船运动未来可期。

跳出“小众体育圈”输出人文价值观

“哈嘿呀,嘿呀哈!咋地啦,牙疼啦?换人嘛?上船呀!”码头上,“辽河口号”造船匠人李生基放开嗓子,用浓重的东北乡音唱响渔民歌谣。在他身后,停泊着8艘木材打造的中式传统实体帆船。而一年前,这些船还是一个个模型。

上一届中国杯成功举办了“寻梦中国帆”巡展,展出了21艘中式船模。而后,中国杯与中华传统舟船协会合作,花一年时间复原了其中8艘中式帆船。画图纸、选木材、做造型、制作零部件、上色……经由老匠师的巧手,这些古老木船仿佛穿越时空,在现代科技帆船的桅杆间,来一次古今文明的碰撞交汇。

“挖掘整理造船工艺,是想把中断几百年的中国舟船文化,通过中国杯的赛事平台接续起来。”中国杯帆船赛首席执行官钟勇表示,无论是中式实体船的巡航表演,还是造船匠人的故事分享,都在打开一扇窗,让世界重新领略中国航海的历史韵味。

航海文明的传承与航海精神的传播,一直被中国杯视为己任。“帆船是一种国际社交语言,通过帆船让人与自然共通,人与人共通、文明与文明共通。”晓昱认为,中国杯发展到现阶段,已不在意规模的扩张,而在于输出超越体育范畴的价值观和人文内涵。

13年来,从“追心中的海,逐世界的梦”到“全家一起来航海”,再到今年的主题“拥抱蓝水 零碳航行”,折射出中国杯赛事理念和重心的转变。2007年至2015年,国内帆船运动处于探索阶段,中国杯希望通过搭建平台,让帆船运动不再遥远;2016年至2018年,水上运动日益大众化,越来越多的家庭走向海洋,中国杯的重心也转移到青少年。2019年,在大力发展蓝色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建设海洋强国的大背景下,中国杯呼唤更多人加入环保公益行动,让城市与大海共生共荣。

走进本届中国杯赛事村,艺术家打造的可回收形象墙,科普小课堂和环保分享课堂,瞬间拉近了普通人与蓝色文明的距离。组委会联合海洋公益机构、环保机构,打造“零废弃“环保赛事。赛事期间回收的可再生资源,制作成”来自海洋的礼物“再生商品,全部利润捐赠给公益项目。

当“帆船”遇见“生活”,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中国杯每年一度的“海尚嘉年华”早已成为当地“爆款”。御风者遥控帆船馆、海洋图书馆、渔网再生互动……一系列好玩的活动如火如荼,从线上到线下,吸引了公众眼球。

中国杯孜孜以求的,正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让更多人践行亲海的生活方式。如果说,过往中国杯多借助“蓝色盛典”颁奖精英阶层扩大影响力,而今这项赛事更看重与“普通人”的互动,与城市的关联。正如晓昱所言,让千千万万家庭找到属于自己的蓝海。

扎根“普通人”与城市发展彼此成就

我们与海的距离,将是我们与世界的距离。13年来,中国杯一直在思考,这项帆船赛的精神内核是什么?效应延伸能到达多远?在城市发展中又扮演什么角色?

中国杯诞生于深圳,与这座滨海城市的DNA天然契合。无论是气候、地理条件、海岸线资源,还是城市气质、市民爱好,帆船与深圳可谓“天作之合”。作为国际主流运动,帆船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不断为深圳提升文化软实力注入活力。

随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等新定位,“海洋”在深圳腾飞的蓝图中占据越来越重的分量。新的机遇推动着中国杯再度起航,推出澳门杯帆船赛、主办粤港澳青年帆船联赛……大湾区帆船界的民间自发频繁交流,正逐步成为推动海洋资源整合、航海文化共通、生活方式融合的新生力量。

在国外有种说法,一个地区的桅杆数量决定着经济发展指数。中国杯作为优质帆船赛事IP,早已跳出体育竞技的单一模式,延伸到一个集结文化、艺术、科技、经济于一体的多元化平台。“帆船可以+旅游、+文化、+地产,能带动消费、就业甚至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的转型。推动整条产业链的发展,是帆船与其他运动最大的区别。”晓昱透露,目前中国杯已明显带动深圳及周边的产业群发展。

标签: 三岁 帆船 本土
发表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