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正文
  • 分享到

十三岁中国杯帆船赛优质本土IP的全球突围

2019-11-15 14:13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人民网深圳11月14日电(记者郑轶)深圳大鹏半岛,被誉为中国最美海岸线之一。水清沙白,碧浪潮涌,目之所及皆是美景。每个金秋时节,这里总会上演同样的景致——彩帆点点,桅杆林立,百舸争流。越来越多的人记住了一个名字:中国杯帆船赛。

在中国帆船运动发展史上,中国杯的诞生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一个个“第一次”由它书写。第一个以“国字头”命名的大帆船赛、第一个进入国际帆联赛历的大帆船赛、第一个荣膺亚太地区最佳帆船赛事的中国品牌……创始于本土,立足于世界,中国杯驶出一条“时代加速度”的轨迹。

漫步在码头,中国杯帆船赛创始人、首席运营官晓昱时常回想起过往的岁月。14年前,她和多名深圳帆船爱好者驾驶一艘12米长的新型双体帆船“骑士号”,从法国拉罗谢尔出发,途经26个国家和地区,航行1.1万海里,直至抵达深圳。这个国内民间首次大型洲际航海活动被命名为“纵横四海”。

骑士号,寓意“梦想和冒险”;纵横四海,向往“诗和远方”。勇士们归来后,将浪漫的情绪变成希望的种子,2007年,中国杯帆船赛诞生,一办就是13届。

以往多年,帆船运动在国内局囿于“贵族”标签,被视为有钱人的游戏,民间赛事更是寥寥无几。普通人对帆船知之甚少,如何破解“小众圈层”成了帆船中国化的最大难题。

在中国办体育赛事,移植国际品牌无疑是性价比高的选择,毕竟成熟的模式有章可循。但晓昱明白,复制欧美国家的模式在中国行不通。“西方有几百年的航海历史,我们只有郑和一个孤独背影。”群众基础的鸿沟、航海文化的差异,注定中国杯必须找到自己的发展路径。

“中国杯绝不只是一个赛事,而应该是‘帆船+文化’的载体,是真正的滨海生活方式。我们的目标,不在于获取商业利益,而在于办出百年赛事。”这个理念,深深扎根在中国杯的基因里。

“磁石效应”推动帆船圈良性循环

自力队船东庞辉,被业内称为“中国航海教父”,国内数得上名的船长、水手大多在这支船队学习训练过。2007年,庞辉首次率船队来到中国杯,结缘十三载,成为唯一从不曾缺席的船队。

在亲身见证赛事成长的庞辉看来,中国杯从创办之初就站在了高起点,专业化运营在接轨国际的同时,又兼具本土特色。组委会分两年购买了30条博纳多帆船,打造亚洲地区最具规模的统一设计组别赛,并和香港皇家游艇会建立合作。这一策略大获成功,为中国杯持续吸引国内外优秀船队、水手增添重要筹码。

中国杯叫响了“金字招牌”,影响力与日俱增。2019年第十三届比赛,参赛规模已拓展到32个国家和地区的1100多名船员,其中不乏参加过美洲杯、沃尔沃、克利伯等国际帆船赛的大牌水手。当越来越多顶尖高手主动加盟中国杯,交流技术、竞技互动,这个藏龙卧虎的平台也就在世界帆船圈占据一席之地。

参赛阵容星光熠熠,但中国杯的眼光不只是“向上”,中国选手的参与度被视为另一个重要指标。游牧虎·广州云帆队今年首次独立组队参加中国杯,一举夺得IRC-C组冠军,船上队员均是业余水手。像这样“全华班”的新鲜面孔在中国杯屡见不鲜。

“以前很多船东还有点玩票的心态,但玩着玩着变成真正热爱,投入很大精力和资金,换更专业的赛船,对帆船的参与深度早已不可同日而语。”晓昱以游艇会数量举例,中国杯创办时深圳只有一家游艇会,现在赛场周围就有4家,国内总共有150多家。

中国杯的“磁石效应”,推动着帆船生态圈的整体向好。更多企业、船东愿意邀请高水准国际选手参赛,赛队打出好成绩,给予中国船员培训和成长的机会,中国船队到国际赛事交流增多,由此形成良性循环。目前,中国杯的本土船员参赛比例达到一半以上,自带船只的船东数量已经翻倍。

与中国杯的成长同步,国内帆船赛事和民间帆船俱乐部的激增令人振奋。人们渐渐发现,玩船并没有高高在上的门槛,没有船也能参与,不在海里也能玩。2019年,国内大大小小的帆船赛达到七八十个,帆船俱乐部数百个。从滨海到内陆,从海洋到湖泊,勾勒出帆船运动遍地开花的场景。

“中国帆船运动起步晚,但帆已经升起,再大的困难也挡不住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帆船帆板运动协会主席张小冬表示,中国杯作为一个有品味、高端的国际体育赛事IP,如同一张动态名片,让世界见证中国力量,坚定了我们向帆船大国迈进的信心。

当“吃螃蟹的人”探索本土办赛模式

标签: 三岁 帆船 本土
发表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