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挖掘、延伸体育产业链,要从培育广大青少年养成运动爱好做起,要为大众提供更为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产品,要让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扶持更有针对性,更要推动体育消费成为衣食住行之外的“品质消费”
既是朝阳产业,也是“慢火”产业;既处于最好发展时期,又面临结构转换的深度变革;既要以宏观视角把握产业升级的一般规律,也要洞察行业发展的独特阶段和环境。这两天,一年一度的中国体育产业峰会如期而至,从中不难感受出体育产业近年来的热度,而“稳”“慢”“新”等关键词,又勾勒出各方的感受和判断。以大数据描摹产业发展大模样,从中收获的信心和未来攻坚的方向,同样重要。
2014年秋天,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被认为吹响了体育产业迈开新步伐的号角。5年过去,数据证明“朝阳产业”名符其实——仅从2014年到2017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从1.35万亿元增长至2.2万亿元,年均增速18%。从增加值来看,2014年是4040亿元,2017年是7800亿元,年均增长19%。体育产值占GDP的比重也从2014年的0.64%增长到2017年的0.94%。本届体育产业峰会以“稳进,坚定高质量发展道路”为主题,正代表着从业者、参与者、观察者等各方的认识。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消费,体育消费的“成色”,也在传递着产业的冷暖。全民健身是幸福工程,也是民生工程,在全民健身蔚然成风、大众体育需求日益多元的背景下,体育产业的供给侧改革也成为一道必答题。
体育产业链不仅是购买运动鞋服,无论是体育竞赛表演业,还是大众运动休闲领域,都蕴含着尚待开掘的“富矿”。充分挖掘、延伸这样的产业链,要从培育广大青少年养成运动爱好做起,要为大众提供包括本土职业联赛在内的更为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产品,要让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扶持更有针对性,更要推动体育消费成为衣食住行之外的“品质消费”,成为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体育市场的培育都非一日之功。滤去浮躁、滤去急切,回首过去5年,不可否认体育产业也曾经历种种“成长的烦恼”,但无论离开者还是坚守者,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业界内外凝聚起共识和定力,推动着体育产业找到更为稳健强劲的优质“发动机”,找到行稳致远的根基。
《 人民日报 》( 2019年05月24日 15 版)
(责编:王仁宏、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