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义所带的运动员里既有以混合泳为主项的奥运冠军叶诗文,也有仰泳世界冠军徐嘉余,还有蝶泳名将李朱濠以及自由泳名将朱梦惠等,如何为不同项目运动员分别制定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案,徐国义在这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徐国义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以及比赛的技术要求,及时优化和改进技术,以达到最佳划水实效。同时,他还根据运动员的不同目标要求调整顶层设计方案,根据项目和个人特点调整专项体能和技术的训练思路,并根据队员的不同性格特点调整训练思路和训练要求。
徐国义为徐嘉余打造了世界一流的仰泳技术。让徐国义的妻子、同为国家游泳队教练的楼霞颇感骄傲的是他们在美国外训时,外教把游泳俱乐部里所有的运动员叫到一起,让徐嘉余做出发转身示范,并让他们向徐嘉余学习。在徐嘉余的印象里,徐国义一直在悉心为他打磨技术。“从2011年开始徐导就在不停地跟我强调技术,几项技术讲了六七年。即便2016年里约奥运会回来,我们还是在一遍遍改技术,一点点做磨合。”徐嘉余回忆说,“2013年底我天天看入江陵介的视频,向他学习。徐导看到我的努力,他根据我的技术特点,不断帮我完善技术,后来终于打破了入江陵介的纪录。”2015年徐嘉余进入瓶颈期,徐国义边着急边想办法,开始为当时身高1.86米、体重75公斤的徐嘉余增肌。他要求徐嘉余每天吃四五块牛排,就这样随着体重的增加,徐嘉余的技术也日臻完美。“徐导很厉害,他把我保护得特别好,时刻叮嘱我该怎么做,我不需要去担心训练中的问题,跟着徐导一起努力就可以了。”就在人们沉浸在徐嘉余摘得2017年布达佩斯世锦赛100米仰泳冠军,为中国男子仰泳实现世界大赛金牌“零的突破”的喜悦中时,徐国义已经在总结分析他的比赛分段成绩以及动作频次和实效,研究如何帮助他更进一步。
针对练混合泳的叶诗文,徐国义根据她4种泳姿的不同水平,为她量身打造差异化的成绩目标。2012年伦敦奥运会,徐国义对于叶诗文200米和400米混合泳的比赛技术要求是预赛、半决赛、决赛都要以自我为主,蝶泳和仰泳的技术要求是游出划水实效,仰泳注意调整呼吸为之后的蛙泳做好储备,蛙泳强调腿的效果以及保持身体稳定的高位,最后要发挥自由泳的优势,腿要加起来,尽情释放。同时考虑到400米混合泳的比赛是在奥运会游泳比赛的第一天进行,帮助叶诗文减压和专注比赛更为重要。在徐国义的悉心指导下,当时16岁的叶诗文收获了伦敦奥运会200米和400米混合泳的双冠。
“他的因材施教源自多观察、多分析、多思考”
自信是徐国义给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林洪留下的深刻印象。这份自信源自徐国义对技术的锤炼,对队员的了解。在备战2012年伦敦和2016年里约两届奥运会的过程中,他与徐国义有过密切合作,也在技术理念方面形成很多共识。
徐国义认为,训练比赛的过程其实也是对运动员“身、心、性”的训练,要注重性格的培养和磨炼。好的性格和品质才能专注、自律、坚持、珍惜。优秀运动员需要达到“身体好、条件好、悟性好、性格好”的标准,奥运冠军还要有“特质”。林洪解释说:“身是指身体,心是指思维,性是指性格。身体的训练对于竞技体育来说是最基础的,而想要成为高水平的运动员要经过思维的训练,最高层级是性格的训练,要塑造性格和品质。徐导极为看重运动员的思维能力,因为奥运冠军其实就是人类在这个项目上达到的极限,这对于运动员的思维、执行力、智力等方面的要求都极高。我们还总结出能否达成目标有三个关键点,即‘想了没有、做了没有、做好了没有’。”
一次在昆明进行高原训练时发生的事情给林洪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海埂基地的训练池被改成25米的泳池,徐国义要求两名队员在每一个转身出来使劲打水下腿,要做到出水后6个动作到边。要知道在高原上进行长距离训练时这样的要求有些严苛。其中一个队员能够基本完成,而另一个队员完成起来却有些勉强。林洪问徐国义可不可以“放放水”,徐国义坚持说不行。因为在他看来,这不仅是在技术上的训练要求,更是对运动员意志品质的考验,不能轻言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