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憾的是,这类强制的规范在今年黄河石林的赛道上并不多见。记者注意到,除了冲锋衣移出强装,在赛事报名细则中还注明“选手报名即代表自愿无异议的对自己的参赛资格真实性承担全部责任,赛事组委会将不对选手体检报告及报名资格做审核”。而在任先生看来,赛时,组委会的“强制性”同样存在缺位,“这次比赛CP3没有补给,天气情况出现变化时,就应该在CP2强制选手退赛,跑者跑到第2个打卡点就让他们回去,多少能避免这么严重的悲剧发生。”
事故发生后,不少业内人士强调,山地马拉松、越野赛和普通城市马拉松不同,距离很长,路线很难,因此“很多成本不能省”。例如,按黄河石林的赛道设计,CP2-CP4之间没有避难点,到了CP3,前进也不是,退赛也不行,而CP3恰恰只是一个打卡点,没有提供补给,“交通不便、没有电,提供补给的成本确实不小,但如果无法提供补给,就应该考虑在线路上进行调整。”此外,“高原天气变化快是事实,做这种比赛必须参考极端天气而不是平均天气”,该项赛事往年没出现事故,有业内人士认为“真可能是运气好”。“做越野赛,气象局、应急、蓝天救援队等都要齐备,急救车、直升机也要提前打好招呼,这些都是成本,但是要花。”
从城市到山林 致命的“经验主义”
甘肃白银市景泰县举办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今年已经是第四届了。这项为景区旅游搭设平台的赛事,主办、承办单位涵盖市、县两级政府,执行单位是黄河石林大景区管理委员会、甘肃晟景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记者注意到,前两届赛事,主办单位中有中国田径协会,而从2020年第三届赛事起,田协已经不在办赛名单中。
事故发生后,舆论对“马拉松”颇有微词。熊猫超级山径赛By UTMB总经理、《跑者世界》杂志副总编晏懿有着多年越野跑、山地马拉松参赛和组织经验,他强调:“马拉松、山地马拉松和越野跑是不同的比赛类型,不应就此混淆。”从举办地点来看,马拉松作为路跑运动,多在城市间干道进行;山地马拉松多在城市近郊,而越野赛则多在远离城市的荒野举行。
另一个认知偏差则是对“强制装备”的误解。“越野跑赛事一般都会提供官方强制装备,但这仅是一种针对顶尖选手的基本参赛需求。”晏懿表示,由此或可窥见主办方将冲锋衣等移出强装的举动,除了受经验主义影响,还有平衡选手参赛体验的考量,尤其是高水平跑者,“怎么在安全和赛事体验间找平衡,太体现办赛者的专业程度了。”
“一定要记住强制装备就是为水平最好的人所设最低的一个门槛,对普通跑者来说,必须要根据自身情况作出补充,最好能把建议装备都纳入你的装备中。”晏懿发现,国内外越野跑的参与群体有所差异,“国外的越野爱好者,之前可能玩滑雪、山地自行车或其他户外运动,有人甚至没跑过马拉松就开始玩越野了。但国内多是有长期路跑经验的人,从城市赛道转到山林,这一比例比国外高很多。”
中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举办的马拉松等路跑赛事,从2010年的13场到2019年的1828场,“井喷”之下,经历过阵痛的城市马拉松已趋于完善,越来越多跑者已经熟悉专门封闭的赛道、存完包后轻装上阵、每5公里的补给点等全方位保障,“出现问题,赛道上有医生,想要退赛,收容车就在身后。”资深越野跑者“挡风”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安逸”的环境下,许多跑者“玩腻了”马拉松便开始转战越野跑,但很多人并不具备参加越野跑的能力,“越野是户外运动,要求参加者对危险要有预判能力,遇险要有一定的自救能力。”但他在越野赛场上发现,作为户外标配的GPS,“很多马拉松圈的高手不会用。”
“挡风”的包里永远有葡萄干、牛肉干、可乐、水、救生毯、压缩比很高的小羽绒服,他发现,放弃装备的参赛者中,很多已经习惯在城市赛道追求PB(个人最好成绩——记者注),马路上的“经验主义”常常让他们在越野跑赛场碰壁。
“跑步能力之外,还需户外生存等综合能力,希望所有人在参加越野跑时要思考自己是否已具备这些能力。”晏懿表示,“永远多带几件衣服、多准备食物,永远不要把食物和水全都用光,你在户外时,应该是这个样子。”
专家和跑友呼吁单独审批越野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