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 分享到

马拉松向左 越野赛向右 21条生命敲响的警钟(2)

2021-05-25 05:33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流落南方”记得当时彻骨的寒,“风裹挟着雨点打到脸上,像密集的子弹打过来一样,真疼。眼镜被雨水糊住,眼睛在强风密雨下也睁不开,只能眯着缝儿,视线受到严重影响。”再往后,“发现十根手指都没有感觉了,把手指放嘴里含着,感觉含了很久,但手指仍然无感觉,同时觉得舌头也冰凉了”,这时,他果断决定退赛,下山。在他看来,突发的极端天气,不证明比赛本身糟糕,但后续的救援,就是对组委会的考验了,“事实上,这是对白银市甚至更高层面的一场应急大考”。

  “当时山上下雨,风达到七八级,周围的山全是光秃秃的,没地方躲避,大家把保温毯拿出来,很快保温毯就被风吹碎了,大家只能围在一起,抱团取暖。”另一位参赛选手毛树智记得,“因为出现极端天气时,大部分比赛者都在山上,山上没有补给点,车辆无法到达,救援只能徒步。当时大风还把路标吹没了,很多人都走错路,失联了,因为救援难度大,所以进行得比较缓慢。”

  赛后,她对红星新闻表示,主办方此前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准备不足,前三届比赛都是热天,所以他们考虑的都是防中暑防晒的问题,没有想到防寒。事发后,救援人员有限,不得不找其他救援力量。这些因素累加在一起,导致了这次悲剧。

  一场12.2%死亡率的比赛

  脱了衣服、盖上被子,和火保持一定距离慢慢烘烤。加上张小涛,牧羊人朱克铭救助了6名选手。失温,几乎是这次选手们遇险的统一症状。

  失温是什么?当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造成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从而产生的心理或生理现象。温度、湿度和风力影响是导致失温的最常见因素。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副主任医师高璨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在山地越野赛中,由于存在一定的海拔,以及山区局部环境的多变,潜在的运动风险要比城市马拉松更多。比如,海拔略高的缺氧表现、山地路面不平造成骨折等运动损伤,以及遇到恶劣天气后的各种风险,“其中,失温属于严重的运动风险,因为失温状态如果持续,会危及生命。”

  “当人的核心体温为35摄氏度,就会有失温征兆,发抖;33摄氏度,接近体表温度,持续发抖;31摄氏度则大脑无意识,只对刺激有反应;到了30摄氏度就会失去意识、昏迷;而28摄氏度则意味着死亡。”高璨认为,在本次事件中,除了外界环境因素恶劣、选手长距离行走体力不支外,选手衣服单薄、保暖装备不足,同时缺乏自救知识都是导致失温的原因。

  “在甘肃比赛,冲锋衣竟然不是强制装备!穿个短袖就让上山,这是主办方的最大问题。”事故发生后,有业内人士指出问题所在。

  记者注意到,在《2021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赛事手册》中,强制装备保暖装备仅有“救生毯”一项,“冲锋衣”、“保暖内衣”、“急救包”均为建议装备。但在2020年9月份举办的上一届比赛中,冲锋衣和保暖内衣还属于强制装备。

  5月底,白银已经入夏,“流落南方”透露,基于前几届的经验,本次冲锋衣的确不在强装范围内,但关于这一点,“几乎没有选手提出异议。”他记得,自己的冲锋衣也装进了转运包,存放到赛道62公里处的CP6换装点,“正常情况下,天黑前能赶到这里。”但他提到,“组委会收集转运包的时间是在赛前一晚,如果是比赛当天早上,可能很多人就会把冲锋衣穿在身上了。”

  冲锋衣等防寒装备没有列入强制装备,且没有进行赛前检查,这是林傲认为“组委会不够专业”的地方,他从2011年开始跑马拉松,从2014年开始参加百公里赛,大部分专业赛事都会在强制装备中列入250克以上冲锋衣、强制药品、救援哨、头灯等装备,并在赛前严格检查,但在他参加过的往届的该项赛事中,几乎没有赛前检查流程,技术会介绍也相对笼统,“还是欠缺经验”。

  对强制装备的检查,有的组委会态度强硬。任先生在国内一家知名赛事公司任职,从2017年开始参与筹办越野赛,他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通常注册前、比赛中都会进行检查,“到了补给点,裁判会看你是否携带指定装备,赛后如果有其他队员拍到了你没有全程携带的照片,也会取消你的成绩。”他表示,即便有时途中的检查会变为抽查,“但也是必要的举措。”

  可这种举措未必能得到跑者的认同。任先生记得,2018年的一场赛事中,一位夺冠的选手在赛后被曝出中间有几个赛段没携带冲锋衣,最终被取消了资格,“当时很多人骂组委会,觉得夏天比赛不需要带冲锋衣。”但依然有主办方坚持,即便在春夏之交的重庆,50公里和100公里组别,冲锋衣依然得列入强制装备中,“有选手会来商量,希望把这个装备免掉,想轻装上阵,但在选手有侥幸心理时,就需要主办方有一些强制性的规范,去保证他们的安全。”

发表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