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31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特许经营计划正式启动。北京冬奥组委宣布,将分阶段开发15个大类的特许产品。这15大类的特许商品既包括限量款的收藏品,又有不限量生产和销售的生活用品,涉及服装服饰及配饰,丝绸类制品,文具,贵金属制品,冰雪运动用品,纪念邮票及邮品,纪念币/钞等多种类别。
经过两年多来的特许经营计划,无数款“冬奥礼物”被设计、生产和购买,或是日常用品,或是摆件,抑或是珍贵的藏品。北京冬奥会和奥林匹克元素,附着在一件件特许商品上,走进了千家万户。
今年春节刚过,在福建设厂生产冬奥会特许商品的厂商李彦安收到了新一版的冬奥会形象景观元素使用规范指南,里面详细规定了,包含吉祥物在内的冬奥会形象景观元素如何使用在特许商品的设计上。“比如冰墩墩的背景色不能太浅,背景色也不能是黑白的。这些明确禁止使用的设计都有图例。”李彦安告诉记者。
一款特许商品从设计生产到销售要经过几道关?对此,北京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都有严格的程序。
北京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特许经营管理处处长郭磊介绍,企业拿到设计指南和计划表后,结合自己的特许商品类别进行设计,设计完成后要向冬奥组委上交产品初稿。“我们收到初稿后,会给他反馈。他们修改,然后提报特许经营管理信息系统。商品将交由市场开发部和文化活动部联合审核。”郭磊介绍,联审过程有时还会涉及其他部门,如果商品中有场馆,则要征求规划建设部的意见,看看场馆用得对不对;如果用到体育造型,则会向体育部征求意见。
特许商品经过审后再一次反馈给生产商,就可以打样了。一般情况下,样品也要送交到冬奥组委,还要审核样本与设计图纸是否一致。这时,企业就可以申领防伪标签,进行生产并上市销售。
与时间赛跑的吉祥物特许商品
在冬奥会重大时间节点推出特许商品,是北京冬奥组委特许经营计划的惯例。与“猜会徽”这种“特殊情况”不同,一些“关键时刻”推出的特许商品往往是“有备而来”。
前文郭磊所说的“计划表”,是特许处的员工和特许商品生产企业每年的操作日历,表上载有当年各个重要的筹办节点的时间、主题和可能举办的重大活动,这些时间点都是推出特许商品的“关键时刻”。
在2021-2022年度的特许计划表上,今年2月的“倒计时一周年”活动被标红。此外,今年中国体育代表团出征东京奥运会、火炬接力口号等重要的时间节点,都被列入“特许工作计划表”,意味着届时都将会有相关主题的特许商品上市。
不过,即使有这样的“日程表”,为了让消费者“看到冬奥”和“摸到冬奥”的时间间隔尽可能地缩短,对于一些重大的冬奥形象发布,特许商品的设计、评审和生产都会启动“加速度”。
2019年9月17日晚,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在石景山区首钢园区国家冬季运动训练中心冰球馆亮相。自此,“冰墩墩”“雪容融”加入到冬奥形象队伍中。
活泼、可爱的吉祥物一经亮相就吸引了全世界关注,为了使吉祥物特许商品早日上市,吉祥物一经发布,电子版设计图稿传送给特许商品生产商。当晚,各个特许商品生产商的设计师们加班加点、昼夜工作,准备设计方案。
吉祥物发布十几个小时后,9月18日上午,首批北京冬奥会吉祥物特许商品第一次联审会就在北京冬奥组委召开。这次联审会邀请18个企业的设计师及相关负责人,审核了上百种吉祥物特许商品的设计图稿。
专家和生产商还专门针对“冰墩墩”外壳的选材、冰壳能不能拆开等进行仔细商讨,相关细节甚至涉及每一款特许商品的定价、目标客户、使用环境。
一款定价39元的吉祥物笔记本,正面印有吉祥物图案,内页印有会徽图案;胶套是专业的耐寒材料,能在零下20℃的气温条件下保持不变形。这款笔记本还设计有收纳手机的袋子,手机收纳入袋后,仍然可以使用触屏。
每一件吉祥物特许商品的诞生,都要经历极其复杂的过程。
从原材料选型、设计图稿工业化、确定生产过程到生产监督、质量审核、包装运输等,整个链条十分严格。北京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部长朴学东说:“无论是5000多件应征稿还是最终确定的方案,每一个吉祥物的设计都非常精致、用心,我们就是要把精致的设计,转化成精致的商品,同时兼顾环保效果和合理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