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运动康复的逐步推广,参与患者越来越多,因院内康复指导场地受限,我们对于参加运动康复满3个月的患者,建议在家进行自主锻炼,但后期3个月、6个月随访发现,患者自主锻炼意识仍较薄弱,随访期间相关疗效评估均较前改善不显著,甚至病情出现反复。因此我们认为单纯的院内康复无法进一步短期内让患者的运动习惯进一步得到巩固,开展院外康复让运动成为习惯是必要的步骤。
2016年7月-2016年10月,我科在甘家口社区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社区体医融合康复实践模式探索。将慢病康复模式从医院延伸到社区,由医务人员对社区周围的慢病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并进行专业的体育指导康复训练,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社区实践成果:经过为期4个月的体育运动指导,总惠及30余人,年龄在65-80岁,从运动前后的数据对比分析来看,患者的心肺功能、耐力、关节活动度、心理状态等都得到很好的改善。但单点的社区康复并不能形成有效的扩张模式,需要多点协同才能更好完成患者近距离管理慢病的目标。
在运动康复推广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借助分级诊疗形式可以更好的实现院内运动指导转往院外运动训练。即:三级医院应该以危重症早期活动康复、高风险患者运动康复为主,同时负责科研及区域指导。而二级医院则可进行高风险患者康复,作为中间枢纽负责社区医院与三级医院之间转输病人。而社区康复则便于为低风险患者提供康复指导,实现群防群治,全面健身。因此,如何更好的实现院内转院外康复,我们进行了下一步的探索,即进行医学指导监控下的“体医融合”。
2016年颁布的《“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方面,强调,建立完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体医融合理念,也是以运动康复为核心。运动指导师需要引入现代体育人才,进行体育与医学的跨学科合作。体医融合的成功将转换现代医疗一直以来“重医轻防”的观念,从体育竞技中挖掘出体育本该具有的促进全民健康的优势,强调治病防病之本在运动,医疗诊治为辅助。
2018年8月西城区副区长、体育局局长前来我院参观运动康复,进行体医融合调研,并给予我科就未来开展体医融合试点以高度认可,积极推进在广安体育馆的落地项目。2018年8月底于西城区广安体育馆正式落地实施基于体医融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项目,即开始尝试从院内向体育场馆辐射,借助体育馆空间场地大,派遣专业教练及驻场医生,将院内经心肺康复后病情平稳的患者转往体育馆继续巩固培养运动习惯,让疗效持续,逐步扩大患者人流量,推广体医融合理念,形成一定的“体医融合”品牌效应,为今后开展其他慢病人群、甚至是亚健康人群、健康人群的运动干预提供保障。
今年我院在前期“体医融合”工作基础上希望制定以三甲医院为慢病管理核心,即广安门医院为首,携手宣武医院、友谊医院、广外医院等三级医院,以广安体育馆为运动指导中心,辐射到周围多个社区体育中心站点,如陶然亭社区活动站、牛街社区活动站、广外社区活动站等,扩大运动康复参与人群,尤其是以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为主的慢病人群,争取逆转慢病。今后再逐步将服务人群由前期的慢病人群逐步推广到亚健康人群、甚至健康人群,形成全民健身,实现“健康中国”。
(责编:赵欣悦、杨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