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正文
  • 分享到

李光熙:体医融合是慢病管理的基石

2019-07-10 19:33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李光熙:体医融合是慢病管理的基石

7月6日,“人民体育体医康养融合大会”在河北唐山南湖会议中心成功召开。本次大会由人民网人民体育发起,旨在构建体医康养融合发展服务平台,推动和服务体医康养融合产业的发展。会议上,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呼吸科主任李光熙对“人民体育体医康养融合大会”的召开发表感言。以下为发言全文:

慢性病主要指的是慢性非传染病,这类疾病病程相对较长,同时缺少准确的生物致病因子,病因相对较为复杂,主要与运动缺乏以及其他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最近一篇发表在《柳叶刀》上的国内慢病相关重磅研究分析了1990年到2017年我国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行政特区)的人们的前25位死因变化,其中前5大死因主要是中风、缺血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痴呆症。《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 年)》指出,截至2016年我国已有慢性病确诊患者2.9亿人,并且以每年1800万人的速度在增长,慢性病导致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2%,直接导致了我国疾病经济负担加重,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中医对“慢性疾病”的认识最早来源于《内经》,原文中提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古人很早就认识到“生活方式与慢性病”的关系,即慢性疾病的由来多是因不良生活方式所致的,慢病防治的根源在于从生活方式上进行调整。这与现代医学慢病防治理念核心不谋而合。

针对慢病如何进行防与治,国际上提出了“慢性疾病管理”。慢病管理指的是对慢性疾病患者进行多学科全方位的、协调的、连续的照顾和护理,能有效加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康复进展。主要包括生活方式管理(如运动、饮食、能量消耗、情绪管理)、疾病管理(如药物、随访管理)和康复管理(如学习、工作管理等),其中核心是运动康复。慢性病管理方法实施以来取得了不少成就,有研究表明,在过去40年中,“运动是良医”的方针被纳入美国慢性疾病患者当中,证实其可有效降低病死率和住院率。

我科从2012年开始建立慢病数据库,对患者实施慢病管理,当时慢病管理的核心强调的仅仅是强调药物依从性,疾病虽得到一定程度控制,但效果有限,仅仅能延缓心肺功能下降速度。2014年9月我与郭建军主任正式联手尝试体医融合管理慢病,实施以运动为核心的慢病管理方案干预慢病。与骨科康复及神经科康复不同,慢病病人的机体运动功能基本正常。许多慢性疾病患者需要改善的是心肺功能、平衡能力、协调性等,这正是运动康复的核心内容。因此我们专门聘请了以传统武术和现代体育为专长的体育院校的毕业生来担任我们的运动治疗师,负责指导患者进行运动锻炼。体育运动指导师善于通过运动的手段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肌肉耐力和强度、平衡能力及协调性,这很好的弥补医务人员对运动康复指导能力不足的缺陷。通过运动康复使慢性病患者在经过药物治疗稳定病情的前提下,将现代医学康复思想中“动”的理念贯穿始终,同时融入了传统中医站桩、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多种养生方式,通过“静”的方式,平静呼吸,平和心境,两相结合,使得四肢强劲,头脑清明,心平气和建立起全新的运动、生活方式。最终提高生活质量,走出家门,回归社会,享受有活力、健康的生活。其疗效目标也不再仅仅是控制疾病进展,更多的目标是逆转慢病进程,回复健康状态。运动治疗以中医的整体观为理论指导,对人体的各项基本素质(耐力、力量、平衡、柔韧、协调性等)进行整体性训练,并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找到运动短板进行针对性的强化锻炼,使训练效率最大化。同时结合中医传统功法,使病人症状获得了很大的改善。

运动干预过程中我们发现1次运动康复计划完成后患者的获益还将持续,一次有效的康复计划至少持续 6 周以上,持续的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通过近5年的运动康复病例观察,我中心共为近900名患者进行了以运动为核心的心肺康复训练,涉及病种包括:慢阻肺、哮喘、冠心病、心律失常、单纯性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所有坚持运动康复干预3个月以上的患者,身体素质都有明显的改善,病情得到缓解,药物使用减少,特别是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激素使用明显减少,甚至有部分患者达到停药。而在医疗花费统计上,我们发现患者平均医药费占医疗保险支出下降了30.9%,坚持率上的统计得出约10%的患者能够坚持来医院锻炼1年以上,67%的患者每周都会自行进行超过2次、每次30min以上的锻炼等。

标签: 体医 基石 融合
发表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