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篆刻过程中,还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会出现“崩残”。张洺贯说:“我在用刀刻石头的时候,由于不能掌握石头每一个局部的情况,所以锉刀在锉的比较快时会出现‘崩残’。如果崩残出现在了提示速度的位置的话,它是合适的,但是出现在了身体的结构上,比方说腰部、肩部这样体现身体结构的位置上,它就会对图像的表达有一些影响。”。
而在篆刻之前,画图标也是一个反复修改的过程,因为图形是高度抽象、概括的,比如一条线,它的角度、粗细、长短,都是高度提炼概括的。如果不了解这项运动,没有很强的图形能力,就很难画出来。
“画每一个图标之前,草稿必须要在100稿以上,手头才有感觉,你才能画出来。”林存真说,“有的图形出来的比较快,可能一两百稿就能出来一个。有的图形,几个人画了上千稿,分头画,每个人好几百稿,都达不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三)
篆刻是一门很古老的艺术,但在当今的生活中却不常用,很多年轻人也不了解。林存真说:“怎么让篆刻在年轻人心里激起一些小的浪花,让他们觉得篆刻依然可以时尚起来?”
动态版的体育图标,成为设计团队的主攻方向。“动态图标是我们一定要做的,来适合现在移动终端、网络、电视和年轻人喜欢的状态。”林存真说。
在《环球跨年冰雪盛典》的跨年倒计时之际,体育图标突然“动了起来”。以一种时下流行超感动图的形式,30个图标各自在2-3秒的视频动画中,由二维的篆刻转换为三维的冰雪运动,高度同步、快速重复,同时配合背景音乐(BGM)的节奏,达到了“燃”的效果。
“我们就是要让传统印章变得年轻、有活力,让年轻人看到这样古老的东西,也会以这种超感的形式出现,让更多年轻人通过体育图标来爱上篆刻。”林存真说,未来体育图标还会设计交互式产品,鼓励人们去模仿图标的中冰雪运动的经典动作。
如何把二维的篆刻转换为三维的动画?又如何在2-3秒的短时间里高度提炼经典动作,呈现运动特点,同时还要符合运动规范,自然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这些成为让篆刻“动起来”的难题。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靳军介绍说,他们研究后发现,刻刀与石头接触过程中“崩残”出的粉末,可以与雪花冰花产生关联。“这产生了从静态到动态的联系,篆刻这门传统艺术与时尚的冰雪运动结合,刻刀的动作,冰雪运动的动作,从静到动,从古至今,具有了新的生命力。”
“我们做这个图标,最想体现的还是图标背后的文化体系。我们通过奥运会这样的平台向全世界展现中国的形象,其中就包括把我们的传统和新时代的形象传递给世界。”林存真说。
张洺贯也说:“我们一提到书法与篆刻,总觉得离年轻人的距离比较远,但其实事实可能并非如此。我们需要将这种传统的艺术进行再解构,让年轻人在这个时代去了解它、适应它。”
运动员对于体育图标有着特别的情感。花样滑冰名将佟健说:“我觉得每个运动员都会在冬奥会期间去搜集更多的体育图标,让自己的奥运有更多纪念和回忆。这次体育图标的发布,能够给冰雪运动推广带来更多可能性。”
冰壶世界冠军、北京冬奥组委体育部冰壶项目主任王冰玉也很期待与曾经的队友、国外运动员一起欣赏体育图标。“他们来中国参加北京2022,看到体育图标很好地融入了中国元素,我会特别骄傲、自豪!”
(责编:胡雪蓉、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