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2月31日电 北京冬奥组委12月31日在2021迎冬奥环球跨年冰雪盛典上发布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体育图标,篆刻与汉字相互融合,与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中国印”遥相呼应,又一次为奥林匹克运动贡献了“中国文化符号”。
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中国印”,用中国几千年沿用的印章作为载体。如今,作为全球首座举办过夏奥会、又将举办冬奥会的“双奥之城”,北京又采用早期文化符号展现冬奥会体育图标。古老与现代相映,历史与未来交融。在新媒体技术的演绎下,动起来的体育图标,让中华文明重要载体的汉字与篆刻跃然纸上。
“体育图标是冬季运动的符号,它的发布是冬奥筹办进程中重要的节点性事件,象征着冬奥会迈着坚定的步伐来到我们眼前。”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副部长高天说。
(一)
“第一眼感觉更像‘印’,不像‘标’。” 这是北京冬奥组委体育部部长佟立新对体育图标的第一印象。
体育图标是奥运会的标配。北京冬奥会共有24个体育图标,冬残奥会共有6个体育图标,每个体育图标都充分展现该运动最有特点、最优美、最成功的瞬间。这些符号将广泛应用于赛事景观、指示系统、门票以及电视转播、新闻宣传、市场开发等多个领域。
“体育图标可以超越所有的语言和文字,无论是运动员、教练员,还是观众,看到这个标识,就知道它所代表的竞赛项目。”佟立新说。
体育图标同样也是文化符号。整个设计过程对每项冬季运动的动作、道具、场景等,以及对早期文化符号及甲骨文的形态都进行了深入研究。
高天表示:“作为一届在中国举办的冬奥会,我们一直围绕如何将冬季运动特点与中国文化特色结合好这个出发点。整个设计过程经历了多次研讨、修改,最后形成这套体育图标。我们希望通过这套图标让大家生动地感受到冬季运动的形与神、中华文化的根与魂。”
作为体育图标设计的灵感来源,汉字承载着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和北京冬残奥会会徽“飞跃”也融入了汉字的处理方式。而同样作为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形象景观核心元素,体育图标的设计也应保持脉络上的一致。
体育图标透过刀锋所体现出的书法笔意与方寸间的高妙布白,将书法与镌刻相结合,传达跨越千年的悠久传统与生动神韵,展现“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并与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中国印”的理念相呼应,体现“双奥之城”和奥林匹克文化传承。
体育图标的色彩来源于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色彩系统中的主色之一霞光红,也是传统印泥的颜色朱砂色,代表着热情和希望。而北京冬奥会也恰逢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使用红色作为底色也烘托出浓厚的节日喜庆氛围。
(二)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形象景观艺术总监、体育图标设计团队主创设计师林存真介绍说,体育图标最初的创意方案有将近20个方向。“无论从冰雪运动、图形创意,还是文化渊源。我们找了很多跟过年相关的,甚至还有剪纸、皮影方向的尝试。”
在确定了文字这个灵感来源之后,林存真和她的团队第一时间去了中国历史研究院。“我们从甲骨文,以及更早期的文化符号来研究我国的文字,研究怎样使用文字(表示运动项目)最准确。”
林存真说,最开始的创意是用书法表现,但冰雪运动是速度和力量的体现,他们在尝试书法的时候,有的图标还可以,有的会觉得力量不够。比如在画冰球这个图标时,就很难用毛笔把冰球激烈比赛中的力量表达出来。
“(于是)我们就想到篆刻,笔法和刀法比较的话,刀法的力量感更强。同时,由于刀和石头的碰撞关系,会出现很有意思的边缘结构。所以,当时我们就决定尝试篆刻这个思路。”林存真说。
林存真专门邀请了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青年教师、篆刻艺术家张洺贯。林存真进行图形设计,张洺贯用篆刻表达,互相配合,相辅相成。
设计团队还结合运动特征、文字结构、篆刻风格形成体育图标基础元素和结构的系统规范。比如运动员的头部、四肢、躯干和雪具该用多粗的线条来呈现。
秦汉时期的印章是中国篆刻艺术史上的顶峰,“印宗秦汉”成为后世文人篆刻的“金科玉律”。其中,汉印的风格典雅庄重、古朴淳厚。
林存真说:“汉印线条相对较粗,是一种很古朴的艺术。我们在追求汉印风格时,线条加粗后又发现,冰雪运动的力量感比较弱。所以我们当时做了非常多的调整,线条从粗到细就做了一串变化,看哪个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