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动能 新路径 新成果——“十三五”期间体育产业发展回顾
新华社石家庄10月21日电
新华社记者林德韧 杨帆
“十三五”期间,中国体育产业经历了不平凡的5年。随着《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简称“46号文件”)的出台,体育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2015至2018年体育产业总规模年均增长15.9%,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4%,2018年产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1%。
快速发展带来了量的提升,并逐渐促成了质的改变,新动能集聚、新路径建立、新成果显著,体育产业发展表现出了越来越强劲的动力。
规模增加 体育产业发展成果显著
2015年1月,在“46号文件”发布几个月后,同为北京体育大学毕业的“90后”创业者骆达、郭阳、陈点点和其他几个伙伴一起注册了一个账号,名为“体育产业生态圈”。经历5年发展,从自媒体账号到“氪体”公司,他们已经做成了一个年营收超过千万元的体育传媒与产业服务平台。
回忆创业的时光,骆达直言“就像电影一样”。“我们经历过产业爆发期,经历过泡沫破裂,经历过重新出发。体育产业是朝阳产业,我们对此有着自己的使命感。”骆达说。
骆达是中国体育产业数百万从业者当中的一员。“十三五”期间,我国体育产业法人单位数量从2015年的11.6万个,增长到2018年的24万个,从业人员从363万人增加到464.9万人。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后劲足的民营体育企业迅速崛起。
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司长刘扶民介绍,在“十三五”期间,体育产业总规模和增加值的增速都远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凸显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空间。
“2015至2018年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4.2%,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持续提升,到2018年达到64.8%,其中,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体育场馆服务、体育培训与教育、其他与体育相关服务的占比均呈上涨态势,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体育消费需求。”刘扶民说。
政策护航 体育产业顶层设计不断完善
据统计,“十三五”以来,仅由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体育产业政策就有3项,体育总局与相关部门又联合印发了10个运动项目的12个产业规划,其他涉及体育产业的政策文件更多。
在此之外,全国31个省区市均出台了贯彻落实“46号文件”和《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还有多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与发展重点,推出了更多有针对性的政策,包括吸引民间资本、推进赛事改革、促进场馆开放、加强体育市场监管、发展户外运动产业等方面。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福建、上海、广东、江苏、湖北、浙江等6地体育产业GDP占比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18年,广东、福建、江苏的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4000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均超过千亿元。”刘扶民说。
在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体育产业近年来异军突起,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颗新星。该县打造“15分钟健身圈”,其中配备的高标准景观化智能健身器材都是县内夏垫佳美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推出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室外健身器材,因为科学的功能配置、智能化的健身体验受到群众点赞,景观式的健身凉亭和相关器材,更为游园、社区增加一道风景。
夏垫佳美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镇玮告诉记者:“‘云’技术助力体育用品迭代升级。在刚刚落下帷幕的2020(第38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上,我们新推出的系列智能健身展品吸引了客商的高度关注,并成功与多地客户达成了合作意向。”
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的辅助下,智能健身器材以更加完善的功能逐渐取代传统室外健身器材。夏垫佳美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近几年也在智能健身产品研发方面不断加码,室外多功能健身器、景观健身驿站、智慧体育公园、智慧社区健身中心、VR冰雪体验中心等新品不断推出并在全国各地落户。
创新驱动 体育产业发展融合提速
“十三五”期间,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据统计,目前国家体育总局已认定国家体育产业基地219个,其中示范基地57个、示范单位90个、示范项目72个,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各地也都开展了省级产业基地的建设工作,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不断凸显。此外,信息服务平台、展览展示平台、金融对接平台、资源交易平台等各类服务平台逐步建立完善,并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