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正文
  • 分享到

马拉松赛事激活城市新动能

2019-06-11 09:47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马拉松赛事激活城市新动能

 

  6月2日,参赛选手在2019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中。
  新华社记者 陈 斌摄

 

  近日,中国马拉松赛事再传喜讯——经国际田联评审认定,深圳马拉松升级为国际田联路跑金标赛事,这也是中国大陆地区的第11个金标马拉松赛事。

  自2008年国际田联开启路跑赛事标牌认证以来,中国马拉松标牌赛事数量已从两个增加到24个。10多年来,中国马拉松赛事的办赛水平、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随着全民健身的发展,马拉松赛事近年来数量“井喷”。据统计,每周都有近10场各具特点的马拉松赛事在全国各地上演。作为新的“城市名片”,马拉松赛事成为助推全民健康、旅游消费、经济增长、城市发展的重要抓手。

  

  金标赛事已达11个

  国际田联标牌赛事是世界各国赛事标准的风向标。对办赛城市而言,进入国际田联标牌赛事体系,是对马拉松赛事标准、水平、国际化的认可。

  在深圳马拉松之前,我国内地已有北京马拉松、上海国际马拉松、厦门马拉松、重庆国际马拉松、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兰州国际马拉松、广州马拉松、衡水湖马拉松、扬州国际半程马拉松、太原马拉松等10场国际田联金标赛事。其中,衡水湖马拉松、太原马拉松都是今年新增的金标赛事。

  截至2018年,在国际田联标牌赛事中,无论是总量还是金标赛事数量,中国都位居首位。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赛事积极参与到国际田联的标牌赛事申报当中。

  在日前举行的2019国际田联路跑会议上,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王楠介绍,自1981年首次在北京举办马拉松比赛以来,中国路跑运动已经历了39个年头,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1997年之前为第一阶段,彼时中国路跑基本是为竞技体育服务,大众参与度低,每年全国马拉松赛事不超过10场。从1998年至2013年为改革期,比赛关门时间延长,赛事逐步向大众开放,全国赛事数量增长到近39场。

  此后至今为第三阶段。2018年,中国共举办800人以上的路跑赛事、300人以上的越野跑及其它规模赛事1581场,同比2017年的1102场增加479场,增长率达43.46%。路跑运动俨然已经成为当下中国人最喜爱的运动方式之一。

  国际田联路跑事务总监阿莱西奥·磐迹对中国的马拉松热情颇有感触。他说,中国有越来越多的比赛已经成功申请为国际田联标牌赛事,标牌赛事会促进主办方更加注重赛事质量,鼓励更多城市提升办赛标准。

  路跑产业发展迅速

  马拉松赛事数量和规模的扩大,带动了整条路跑产业链的发展。

  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境内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规模赛事年度总消费额达178亿元,全年赛事带动的总消费额达288亿元,年度产业总产出746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7%。

  “路跑正展现出极强的产业价值。各类参与主体的创新发展理念,推动了中国路跑赛事向高质量发展。”王楠说,“越来越多的路跑赛事运营公司通过创新发展,驱动赛事服务和体验的提升;越来越多的路跑装备生产企业通过创新发展,为中国跑者带来更好的专业装备。”

  马拉松赛事对于消费的拉动十分明显。近年来,在政府组织、商业运作、民众参与的模式下,马拉松衍生的消费领域正不断扩展,从鞋服等跑步装备到能量胶等补充食品,相关产品在线上线下的销售一路看涨。

  对城市而言,通过赛事推动旅游等“马拉松经济”的发展、提升城市知名度,获得赛事的社会溢出效应,是主办马拉松赛事的重要驱动力。厦门马拉松组委会办公室主任吴明显介绍,厦门马拉松与旅游密切结合,2018年共有3.3万人报名,其中市外人口占到2.7万人,经济效益达到2.9亿元。

  国际田联CEO乔恩·瑞奇认为,中国创新发展路跑运营模式,中国田协与地方政府充分协作,并引入社会力量,不断推动路跑赛事扩大规模和提升影响力,进而吸引国际跑者、赛事组委会和品牌的广泛参与。这一“黄金三角”的合作模式,让基于马拉松运动的完整产业快速崛起。

  赛事水平有待提高

  中国马拉松赛事的快速成长领跑世界,但也经历着成长的烦恼。去年年底,多场马拉松赛事出现志愿者干扰比赛,参赛选手抄近道、替跑等现象。

  马拉松文化基础薄弱,行业规则意识尚未健全;产品创新不足,赛事同质化现象明显;行业监管的理念及方法亟待创新;针对相关办赛方出现的违规问题处罚不及时;马拉松项目竞技水平还有待提高——实现了量的积累,中国马拉松赛事急需质的飞跃。

标签: 动能 赛事 城市
发表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