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小球员在青少年棒球夏令营中练习。
新华社记者 王 凯摄
图②:跑步爱好者在吉林长春参加夜跑活动。
新华社记者 许 畅摄
图③:一位老人在广西南宁南湖公园练习太极拳。
新华社记者 张爱林摄
贵州省贵阳市中天北京小学橄榄球队员在操场上集结。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摄
2009年8月8日,乘着北京奥运会的东风,中国全民健身日应运而生。今年,全民健身日即将走过第12个年头。从政府规划引导到全民广泛参与,全民健身热潮在各地持续兴起,焕发出了真正惠及民众的“新生命”。
12年来,中国对全民健身事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从设立全民健身日,到首部以全民健身为宗旨的行政性法规《全民健身条例》实施;从2014年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到2019年首次从国家政策层面提出促进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全民健身业已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新标签,为全面小康夯实健康之基。
立柱架梁 定位全民健身新坐标
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中国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建设体育强国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体育强国成为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一系列文件政策的相继出台,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定位了全民健身新的发展坐标,勾画出一幅从全民健身到全民健康,进而实现健康中国、全面小康的宏伟蓝图——
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全民健身成为国家战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成为根本目标,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中国体育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纲要从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等方面,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充分发挥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的重要作用。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了“三步走”的建设目标,并对全民健身的成效提出了明确要求。纲要提出,到2020年,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机制。到2035年,全民健身更亲民、更便利、更普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45%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超过92%;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身体素养极大提升。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居于世界前列。
通过卓有成效的顶层设计,中国人的健身意愿持续增长,国民身体素养稳步提升。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3.9%,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超过90%。
全面行动 绘就全民健康路线图
健身去哪儿?如何科学健身?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给全民健身提出了亮眼的硬指标,向民众提供科学健身的指导和建议,为推动全民健身、助力全面小康绘就了路线图。
在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全民健身行动是健康中国行动的15个专项行动之一,体现出全民健身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石。
在社会方面,健康中国行动提出,建立健全群众身边的健身组织,体育总会在地市、县、乡实现全覆盖,单项体育协会延伸到群众身边,让想健身的群众加入体育组织中。与此同时,要举办各类全民健身赛事,实施群众冬季运动推广普及计划。发展中国特色健身项目,开展民族、民俗、民间体育活动。
在政府层面,健康中国行动提出,要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一批体育公园、社区健身中心等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努力打造百姓身边“15分钟健身圈”,让想健身的群众有适当的场所。为此,行动清晰地描绘出健康中国的目标——到2022年和2030年,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率超过70%和90%;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分别达到1.9平方米及以上和2.3平方米及以上;农村行政村体育设施覆盖率基本实现全覆盖和覆盖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