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正文
  • 分享到

新技术将为体育带来重大变革深入社区为大众提供运动机会

2020-07-07 17:37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编者按: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简称《纲要》)。《纲要》详细列出了我国未来体育建设的五大任务和九大工程,为中国体育强国建设规划了路线图。近期,人民网体育部开设《“体育强国”大家谈》栏目,对标《纲要》中提出的明确目标和任务,邀请各相关行业官员、专家、学者、资深媒体人等,结合体育事业发展现状和未来愿景,对《纲要》进行剖析和解读。“新健身新路径”系列圆桌是“体育强国”大家谈的专题论坛之一。

人民网北京7月6日电(杨磊) 技术手段如何融入大众日常健身?新技术应该如何与中国体育发展结合?近日,人民网副总裁唐维红,上海市体育局群体处处长桂劲松,北京体育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林显鹏,2000年悉尼奥会竞走冠军、王者传奇(北京)体育文化有限公司创始人王丽萍,北京中迹体育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思杰,咕咚创始人、CEO申波,江苏常奥体育发展有限公司赛事营中心总经理徐乾,做客由人民网体育部主办的“新健身新路径”系列圆桌,围绕“线上运动如何为全民健身锦上添花”展开讨论。

近年来,随着移动网络和大数据的发展及应用,新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进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据桂劲松介绍,上海市体育局正在通过利用网络技术、大数据为市民创造体育健身环境。“最近位于宛平路徐家汇公园的篮球场完成了智能化改造。市民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进行运动场地的位置查询、场内锻炼人数查看、查询个人运动记录,完成赛事活动报名、网上支付等功能。”

桂劲松表示,为了给市民提供更加细致的健康服务,上海市体育局和上海市卫健委共同推出体育与健康相融合的“智慧健康驿站”项目,在全市215个街道全面布局。市民不仅可以在家门口的智慧健康驿站免费测量血压、血糖及心电图,同时还能得到“体育教育健康处方”和“一分钟运动处方”,帮助市民养成良好运动习惯。据介绍,市民测量的身体数据,都将存储到上海市“健康云”账户中,建立市民健康档案,帮助市民追踪、了解自身健康状况。

“去年,上海市杨浦区和徐汇区的两个街道建了智慧化的市民健身中心,上到102岁的老太太,下到3岁的幼童,都可以在市民健康中心进行活动。同时,上海市体育局和民政局共同推出了‘长者运动健康之家’,预计今年建成20个,让老年人也能通过合理、科学的运动,享受到健康的生活。”

桂劲松表示:“随着新基建推进和全民健身理念深入普及,互联网在全民健身智慧化方面的用武之地会越来越大。我们要通过‘互联网+体育’提高公共体育服务,促进城市健康建设,最终让广大老百姓受益。”

唐维红对未来互联网助力全民健身提出了三点思考。她认为,互联网要与校园体育、体育康养及社区体育服务三方面有机结合,育新机、开新局。

她说:“第一,在线运动可以与校园体育相结合。现在学生不爱运动,虽然有体育考试,但离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还很远。未来,在线教育能否依托互联网技术,推出适合学生参与的在线运动项目,弥补体育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资源不平衡以及体育教育内容单调等问题。大数据管理能不能把线上线下的体育设施、体育资金以及其他社会资源整合起来,解决一些校园体育的难点和短板。”

“第二,体育产业可以与康养产业相结合。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5亿,占总人口的18.1%,其中60-64岁的人口数量是7785万,占老年人口的31%,从治未病的角度看,60岁以上的人加强运动,提升健康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也应该是我们社会和健康老龄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我认为,未来体育、康养两个产业的结合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未来体育产业规划,能否和地区康养产业的硬件、设施相结合,实现资源共享。第二,体育产业的智能化、大数据,能否把健康管理、康养管理进行整合。第三,线上体育教学及自我健康管理方面,能否发掘新的发展机遇。”

“第三,体育产业要和社区服务相结合。通过这次疫情可以看到,社区在我们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目前,社区在体育服务供给、体育设施建设方面仍然还存在短板,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未来能否鼓励更多的企业,走进社区,开展体育活动、体育培训,甚至举办一些小而美的赛事,这可能需要国家应该给予一些政策倾斜,让这些企业能在社区里有所作为,而且能够良性地生存和发展。如果能在家门口满足老百姓对体育锻炼、健康生活的需求,我觉得应该也是应有之义。”

林显鹏认为:“未来大数据平台,AI、5G技术,会对中国体育产业有很大的提升。”

发表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