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正文
  • 分享到

推动全民健身要靠政府也不能只靠政府——全民健身系列调研之二(2)

2020-05-10 14:18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孩子们放学后,我们有专人把孩子们从学校接到体育中心来,他们分批进行各自选定的科目,有的补习语数外,有的练习体育项目。这些课程都是文体配套的,保证了孩子在放学后既有文化学习,也有体育锻炼。”李宁运动中心负责人张炜说,“不少父母下班比较晚,我们还能包一顿晚饭。课程和餐费基本都是成本价,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从小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只有体育人口基础庞大了,体育公司才会发展得更好。”

变难为易 把长期的难题解开来

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事业,不仅是对政府部门工作的有效补充,甚至逐渐发展成为推动全民健身发展的主力军、解决瓶颈掣肘难题的“润滑剂”。

以上海市为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上海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只有约0.136平方米,用市体育局副局长赵光圣的话说,只有差不多两张A4纸的大小。而截至2018年底,上海市民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23平方米。体育场地面积的增加离不开政府部门的积极作为、为民谋福,但社会力量的参与也是功不可没。

为了把更多的健身场地建到人流密集、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上海市体育局大力推进体育设施建设的“楼顶工程”,鼓励社会力量在商场、楼宇屋顶建设体育设施,得到了洛合体育等一批社会组织和企业的积极响应。如今,市内的中环百联、大悦城、环球港、红星美凯龙真北店等商圈的屋顶上都建成了体育设施。大量商场、写字楼的地下室也变身为健身房、游泳池。健身场地实现了“上天入地”,在百姓的身边构建起立体化、多元性的健身服务网架。

一直以来,由于受困于安全、维护等问题,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在推行过程中始终进展缓慢。教育部门顾虑不少,体育部门办法不多。但在上海普陀区,通过公开招标引入社会力量上海西可体育公司的参与,让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工作变得更加智能和便利,为“学校场地开放难”的老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解题思路。

在上海尚阳外国语学校记者看到,通过“打卡”“刷脸”,附近居民可以在指定时间使用学校场地健身。

普陀区体育局党组书记郭利民说:“普陀区体育场地六成在学校,如何释放这部分资源给市民使用是个难题。公开社会招标引入管理公司,开发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设置隔离栏、巡查、电子围墙、刷脸系统等方法,逐步减少漏洞,消除安全隐患,目前看效果很好。截至2019年底,全区66所公办中小学,有61所日间开放,60所日夜开放,一年有300多万人次进学校健身。”

西可体育CEO龙利红对记者说:“作为企业,我们更愿意通过智能化的装置,使得校园体育场地的开放更安全、更便捷、也更节省成本。”

一边是政府部门的政策引领,一边是健身人群的实际需要。社会力量凭借灵活的思路和高效的行动,打通瓶颈、化解难题,在“供”与“求”之间搭起便捷畅通的桥梁,让政府服务为民的初心,落到百姓乐享其成的实处。(执笔记者:朱翃;参与记者:许基仁、吴俊宽、王恒志、张泽伟、王浩宇、牛梦彤、王梦、林德韧、张薇、王集旻)


(责编:杨磊、胡雪蓉)

发表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