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青少年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认为校园体育的核心作用还是增强学生体质,而且体育可以培养青少年人格、锤炼意志、增进亲子关系。通过这次疫情,我觉得未来中国校园体育的发展之路就是要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服务。”《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李小伟表达了自己对未来中国校园体育发展的看法。
吴键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表示:“未来,校园体育要进行发展思路的转变。一是要更加关注全体学生的健康,而不是少数人的运动成绩。二是要关注夯实健康的基础,促进孩子形态、机能、素质的协同发展。三是体育要与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体医结合’有待强化。四是要把体育的空间拓展到学校、社区、家庭,特别是家庭体育。经过本次疫情我们发现,广泛开展儿童青少年居家体育锻炼是可行的,更是必要的。”
体育能够增强青少年体质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但学校体育究竟是“育体”还是“育人”,依然需要更加深入的思考。同时,通过此次疫情我们也要看到,养成青少年从小热爱运动的生活习惯,从根本上提升我国青少年体质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在李小伟看来,掌握体育技能是培养青少年运动兴趣和习惯的基础,在此之上更应该强调学生运动的迁移能力。“运动迁移能力简单说就是学生在运动方面融会贯通的能力。这个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学生未来是否能够找到一项适合自己的终身运动。同时,还要结合‘学、练、赛’,让学生熟练掌握一项体育运动的综合技巧,这样他才能乐在其中,逐步建立起兴趣。”
体育,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最行之有效的手段。青少年体育则是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和身心健康水平的最积极的干预方式,也是推动各年龄阶段人群体育发展并形成终身体育的基础。“完全人格,首在体育”。校园不单要让学生“文明精神”,还要“野蛮体魄”,而校园体育不单要“育体”,更要“育人”。(欧兴荣、郝帅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编:杨磊、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