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前一天,设计团队交出了第二份修改方案。经过短暂又漫长的10天等待,新的修改意见是保留冰壳创意,尝试围绕其他珍稀或特色动物展开设计。于是,设计团队在冰壳里做了许多尝试,有鹿、虎、兔子,考虑到冬奥会正值春节,他们还设计了元宵、饺子等。
出于保密需要,每次递交修改方案,都需要团队成员从广州“人肉快递”到北京冬奥组委,有的成员往返北京近20次,有时为了提升效率,还要当天往返。
曹雪笑言,过去几个月来京的次数已经超过整个上半生来京的次数,“我原本最讨厌坐飞机,但现在已经习惯了,反倒是(冬奥组委)林老师几天不叫我来,我就难受。”
曹雪口里的林老师是林存真,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和冬残奥会会徽“飞跃”的设计者。如今,林存真从中央美院调到冬奥组委,担任文化活动部高级专家。
3月,修改专家组建议更加突出动物特征,进一步体现中国文化特色,并提出吉祥物设计方案应融入互联网、新技术、时尚文化等元素的建议,明确了卡通动物、拟人化、科技化、立体化的深化修改方向。
“我们的创作是先做加法再做减法,只按照一条路走下去,创意思维就会变得狭窄,我们允许大家想到什么都可以做,先发挥各自的想象力。”曹雪对团队成员说。
3月和4月,广州美院设计团队对吉祥物形象的概念表达、角色造型、动作比例、装饰纹样、五官细节、说明文案和设计元素进行反复修改。经过无数次的探索,修改重点终于逐渐明朗——被冰壳包裹的熊猫。
“还能熬夜说明我们还有希望”
“选择动物作为吉祥物是冬奥会一个通行的做法,但选择在各种大型活动都担当过吉祥物的熊猫,相当于给自己出了一道难题”,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评委会主席蒋效愚表示,选择熊猫确实有出人意料的感觉,但细想又在情理当中。
对于曹雪及其团队而言,设计“冰墩墩”最难的并不是前期的构思和创意,而是确定了熊猫形象之后的工作。
“确定是熊猫以后,怎么确保这个熊猫形象跟以前见到的所有形象都不一样?这个难度一点不亚于当初确定冰壳里要镶嵌什么。”曹雪说。
刘平云告诉新京报记者,今年4月确定在冰壳里镶嵌一个熊猫后,团队就想做出一个与众不同的熊猫。“我们成立了一个资料组,每天寻找全世界画过的熊猫形象进行比对,冬奥会是一个全球盛会,你一定要做一个与众不同的熊猫,要让它有差异化,所以别人画过的熊猫元素就不能用。在这个时候寻找一个特别的、有亮点的熊猫,是最困难的。”
在蒋效愚看来,设计一个独特的熊猫虽然是个难题,但只要实现创新,就会有独特魅力,“熊猫是我们的国宝,是世界上独一无二、中国本土的珍稀动物,国际上看到熊猫,就知道它代表中国,不需要任何语言就会被认同。”
冰壳的创意一直被保留下来,设计团队发现这种带透明冰壳的熊猫从未被设计过,但依然觉得与冬奥会的联系不够。
“那是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老觉得这吉祥物少点什么东西,虽然有冰晶外壳,跟冰有直接关系,但怎么就和冬奥会密切联系在一起,怎么就说它是冬奥会吉祥物,不是别的活动的吉祥物呢?”林存真回忆起当时遭遇的困境。
由于迟迟无法实现突破,大家甚至一度怀疑这个方案是否可行。
为了吉祥物,团队成员没少熬夜,在煎熬中过日子,也没少抱怨。可在难得交完稿等待消息的“安逸”时间,又无比期待地想熬夜。用曹雪的话说:“我们还能熬说明我们还有希望,如果不让我们熬了,也就说明我们没戏了,所以,熬熬更健康。”
将“冰丝带”外形融入“冰墩墩”
灵感就在这种等待和期盼中悄然而至。4月30日,广美设计团队又一次进驻冬奥组委。“那天大家一起探讨,突然有个想法说能不能把‘冰丝带’融进去?这一下‘点醒’了众人。”林存真说。
象征着“冰丝带”赛道的彩色光环出现在熊猫脸庞时,这个身穿冰壳的吉祥物看上去酷似航天员,一下有了未来感、科技感,又是“冰丝带”,又有冰晶外壳,而且是中国国宝,全世界人都爱的动物,定位马上就清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