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25日电 奥运印记四十年——中国恢复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40周年记
新华社记者
1979年10月25日,日本名古屋,国际奥委会执委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
这是新中国体育走向世界的又一新起点,也是国际奥林匹克运动掀开新篇章的重要起点。
回望四十年,从“名古屋决议”诞生到重回奥运舞台,中国开启了奥林匹克的新征程,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奉献者。
回望四十年,从举办北京奥运会到申办北京冬奥会成功,中国谱写了奥林匹克的新成就,在世界奥林匹克史上留下属于中国的浓墨重彩。
回望四十年,从百年奥运梦到体育强国梦,中国体育的新梦想历久弥新,开始推动和引领奥林匹克改革,中国正成为身处奥林匹克运动中心的国家。
新征程,从这里启航
历史总有惊人的巧合。
1971年10月25日,是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日子。
整整8年后,国际奥委会执委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
77岁的屠铭德是中国回归奥运大家庭的亲历者。四十年前这一天,屠铭德和同事们等在国际奥委会执委会召开会议的会场外,见证了历史性的一幕。
说到当年的感受,1972年进入原国家体委国际司工作、后来曾任国家体育总局对外联络司司长、中国奥委会秘书长及副主席的屠铭德坦言,那一刻的表决,其实是此前多年协调、努力、斗争的成果。“主要是大形势。大形势是什么呢,1971年我们进入联合国了,联合国问题解决以后,体育界有个(想法),中国体育也应该回来。”
曾任职于原国家体委国际司的张全德回忆说,恢复席位之前那些年,只要一出国、一有机会就去做工作、讲道理,表达我们的观点,包括国际奥委会和各单项协会,很多人就开始觉得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确实是不能排斥在外的。
从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基拉宁,到“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萨马兰奇,再到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历任国际奥委会主席都是这一观点的“拥趸”。
巴赫21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将中国纳入奥林匹克运动是奥林匹克运动最伟大和成功的故事之一,我认为让世界人口第一的大国重返奥林匹克运动绝对是必须的,事实也证明无论对于中国还是奥林匹克运动,这都是成功的。”
时光来到1980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时隔28年,五星红旗又一次飘扬在奥运赛场和奥运举办城市上空。
四年之后的洛杉矶奥运会,是无数中国人奥运印记的起点。那一年只有9岁的杨扬也埋下了小小的梦想种子:“看到女排在奥运会上拿到金牌,包括李宁,包括许海峰的第一枪,其实我那时候很小,但是我内心就有这样的偶像。我说我长大以后像他们一样要走向世界,虽然那时候不知道这世界有多大,这路有多长。”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重返奥运大舞台的中国让世界领略了东方文明重承诺、守信义的文化传统,也让世界见证了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不懈追求。
从普莱西德湖到洛杉矶,从奥运赛场顽强拼搏到“跑马”健身成为时尚,从“举办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到“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中国人言必行,行必果,四十年来一直是奥林匹克运动最忠实和积极的参与者,开启了奥林匹克新征程。
新成就,在这里铸造
那个9岁时埋下“走向世界”种子的七台河小女孩杨扬,恐怕不会想到,18年后,她会成为中国第一位冬奥会冠军。而奥运冠军杨扬,大概也想不到,有一天她会作为陈述代表,助力中国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
2015年在吉隆坡陈述时,杨扬已经退役近10年,也在国际奥委会任职了近10年。她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我确实找到了那种再一次在比赛场上为国征战的感觉。”
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申办,是中国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4年南京青奥会后,中国和奥林匹克在中华大地的又一次“亲密接触”。
如果说北京奥运会前中国更多是在赛场内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话,自北京成功申办奥运会以后,越来越多中国普通人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参与奥林匹克的热情和力量,奥林匹克发展史上也留下越来越多中国印记。
曾多次接待萨马兰奇的原北京奥组委国际联络部礼宾处副处长郑欣至今还记得,老萨在中国人气超高,“走到哪里都能被人认出来”,北京奥运会期间,全国各地老百姓寄给萨马兰奇的礼物就有上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