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两倍甚至超过两倍于自身体重的重量举到头顶之上,举重运动员是世人眼中无可争议的大力士。“我是比赛型选手,比方说平时最多能举200公斤,比赛时我能举207公斤。兴奋度和夺冠的欲望被激发后,200公斤对我来说很轻。”吕小军说。
女举最大级别选手李雯雯,在她教练张国政眼中,则是“世界上举得最重的女人”。2019年,年仅19岁的李雯雯入选中国举重国家队,此后连续3年拿到世界冠军,两度打破世界纪录,在她个人级别上展现出绝对的统治力。
李雯雯习惯在每次举重时高声呐喊。因为语速太快,不少网友在她比赛的视频底下询问:“李雯雯喊的‘通关密语’是什么?”“其实她是在提醒自己动作要领,尤其是平时容易犯的一些错误。”中国举重队女队主教练张国政向《中国新闻周刊》揭秘,“她经常喊‘贴身上’,就是说杠铃要贴近身体重心。还有一句‘高起高带’,意思是说杠铃要带到位了才能发力,别操之过急。”
许多人视举重为一项纯靠蛮力的残酷运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举重需要调动身体的协调性、爆发力、肌肉控制能力;外行看来单一枯燥的抓、举、撑,实则技巧性不亚于跳水和体操。
“我练一辈子,一直练到我退役那天,我还没练会呢。”张国政解释,举重看似简单,只是一项抓举、一项挺举,其实相关技术要领很难掌握。“普通人的爆发力只能发挥30%,但运动员要做到80%甚至90%以上。”张国政说,举重时需要用运动神经正确支配肌肉力量,随着杠铃移动到身体不同位置,不同肌肉块或参与发力,或保持静止,到某一点时又要协同发力,以期爆发出最大的力量。
除了要求力量和爆发,举重更讲究精准和控制。“杠铃那么重,支撑面又非常窄,一个动作疏忽了就会导致杠铃重心跑偏。”女举选手汪周雨向《中国新闻周刊》提到,抓举包括起铃、引膝、发力、提肘、下蹲支撑等多个环节,其中发力是最关键的一环,“发力的时机、力度都会影响到结果。发力不够杠铃会前掉,发力过头了,杠铃后掉也会导致失败。”
有网友将吕小军一段时长近10秒的抓举拉长成3分钟慢放。“仔细看他的慢动作,杠铃的运动轨迹是最省功的路线!”网友为此感叹,举重是“力与技顶级结合的一项运动”。
同时,举重比赛也是“前场运动员斗勇,后场教练员斗智”的运动,比赛时教练员们在加重台来回奔跑修改重量,这种战术博弈的过程,使得举重比赛充满戏剧性。
根据赛制,每名运动员在抓举和挺举环节各拥有3次试举机会,每项最好成绩相加计为总成绩;两名运动员参赛之间有一分钟间隔,前30秒有两次修改重量的机会,重量较低的先出场。“对手比较多、水平相当的情况下,开把开多少?对手会怎么加?我们加多少?对手修改重量了,我们又怎么改?教练员需要迅速作出判断,并且跟运动员达成一致。”周进强解释称。
本届奥运会上,中国队在战术指挥等方面追求更加精准有效。周进强认为,这个周期在科技助力下,计算得更加精确、精准,“我们能更好地处理好抓举和挺举之间的关系、开把和加重的关系,更好地预测对手会举出的成绩,以及我们怎么应对。”
7月25日晚,东京奥运会男子67公斤级举重决赛,中国选手谌利军在抓举环节开把145公斤成功了,后面两把却接连失手,以至于抓举比赛结束后,落后来自哥伦比亚的对手莫斯克拉6公斤。
挺举第一次试举,谌利军和莫斯克拉都成功举起175公斤。“考虑到莫斯克拉挺举的纪录为180公斤,谌利军至少需要超过186公斤才能把总重量打平。然而,一旦定了186公斤,莫斯克拉的教练团队有可能直接定到181公斤,从而在总重量上以1公斤的优势超过谌利军,这样就会给原本落后的谌利军造成巨大的压力。”北京语言大学田径队教练张泽凯撰文分析称,谌利军教练的战术关键是以战术给对方压力:“需要定超过莫斯克拉最佳纪录180公斤的重量,确保让莫斯克拉先行比赛,同时又不能定太高,导致莫斯克拉下一次的成功倒逼谌利军的极限成绩。”为此,谌利军的第二把重量被定为185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