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初的中国网球巡回赛测试赛,佤族少年们又拿到了一项女双冠军,她们的对手不是同龄的青少年而是成人网球运动员,这个成绩着实让人眼前一亮。
不过,从2016年至今,虽然野象俱乐部的佤族少年们不断在网球场上取得进步,但是他们的故事还仅限于很小的范围内流传。直到今年7月初,摄影师李建艺关于佤族网球少年的组图发布之后,他们才走进公众视野,不少企业和个人找到野象俱乐部,表达敬意和提供赞助。
张晓洪表示,其实孩子们的花销还是比较节省的,比如,球鞋都穿到了实在不能穿才会换新的,网球也是打到了不能再打才会丢弃。对于社会各界的关注,张晓洪非常感动,这更坚定了他做公益网球的决心。张晓洪介绍,从去年开始,野象俱乐部与昆明当地的一所民办学校——先策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佤族的网球少年们可以在先策学校接受文化课教育,免去了野象俱乐部为孩子们外聘文化课教师的麻烦。此外,有了学校的教学和住宿设施做保障,野象网球俱乐部从今年开始有能力进一步扩大面向少数民族贫困子弟的网球特长生招收数量,张晓洪表示,从今年开始,他们每年都可以新增20个全额资助的网球少年名额。
2016年从沧源佤族自治县带到昆明的10个孩子里,张晓洪对一个已经离开的孩子一直心怀牵挂。张晓洪说,那个孩子已经在全国比赛取得了前四名,可以说大有培养前途,但是因为孩子的家长对体育还不够了解,在家里缺劳动人手的情况下,坚持让孩子返回家乡,这个孩子被迫又回到山里放猪了。
不过,在短短4年里,留在野象网球俱乐部的7名佤族少年都因为网球开启了新的人生。他们在全国各地参加比赛,获得了比同龄人更丰富和深刻的人生体验。当他们把在北京、上海的留影发回家乡,他们的父辈感慨万分。父母们向往一生却从未去过的地方,孩子们终于去了,而且还在那里成为全国比赛的前几名乃至冠军。
7名佤族少年除了网球技能不断提高,学习成绩如今也在班里保持前列。张晓洪对孩子们的要求是每科成绩不低于85分,孩子们现在都做到了。
看到孩子们品学兼优又有网球特长,已经有大学网球队向尚未小学毕业的他们抛出了橄榄枝。张晓洪介绍,有几所大学跟他联系过,说是提前预订这几个孩子。当然,这不是说他们要给这几个孩子开后门,而是他们认为这几个孩子很优秀,断定他们未来以网球特长生的身份上大学肯定不是问题。
有的时候,张晓洪看着孩子们的进步,内心也会有难以抑制的激动,这些山里的孩子,曾经很可能一辈子都走不出大山,但现在他们已经为自己打开了别样人生的大门。张晓洪记得,在他们刚来时,有一个孩子第一次考试时只得了8分,他问孩子考试是十分制还是百分制,孩子说是百分制,他当时真是气得哭笑不得。
这两年,张晓洪有点不敢去沧源了。一是随着孩子们的成绩越来越好,进步越来越大,热情的佤族同胞们纷纷向张晓洪表达谢意,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大碗喝酒,张晓洪说自己每次都是被人抬着离开沧源的;二是,更多的佤族乡亲们想把孩子送到野象俱乐部,但俱乐部的承接能力有限,张晓洪实在接纳不了所有的孩子。
好在,从今年开始,野象俱乐部在先策学校的帮助下,招生规模有望大幅扩充,按照每年新增20个孩子的规模,张晓洪希望这项公益网球的工作未来还能从云南向青海、新疆等边远地区辐射。
从2004年首夺奥运冠军,再到李娜问鼎大满贯冠军,近十几年来,中国网球运动正处于从未有过的黄金时代。张晓洪也曾想过,这些佤族孩子里,会诞生下一个中国网球的大满贯冠军吗?很难说这个想法能否成真,但已经看到的现实是,网球真的改变了这些佤族少年的命运。
在孩子们眼里,张晓洪不仅是一位教练,更是人生的引路人。8月4日中午,在当天上午的训练结束之后,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拉着王发、彭诗雅、李娇3个佤族孩子询问他们这几年的收获。有意思的是,他们在说到张晓洪时,有一个共同的答案,那就是他们都多了一位父亲。
本报北京8月1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