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 分享到

跟着“野象”,一群佤族少年闯进了网球世界

2020-08-18 06:50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跟着“野象”,一群佤族少年闯进了网球世界

跟着“野象”,一群佤族少年闯进了网球世界

  张晓洪与佤族少年们在一起。

  今年7月初,广州摄影师李建艺在云南省安宁市拍摄2020中国网球巡回赛测试赛时,意外发现了一群网球水平高超的佤族少年。网球是一项消费门槛较高的运动项目,而这群佤族少年主要来自目前依然较为贫困的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这很容易让人感到好奇,他们是怎样与网球产生联系的?7月10日,在完成中国网球巡回赛测试赛的拍摄任务后,李建艺追随着这群佤族少年的脚步,来到云南省昆明市西南郊外滇池旁边的云南野象网球俱乐部,用镜头记录下这群佤族少年们的网球世界——破旧的球鞋、磨光了外表绒毛的网球、挥洒汗水的训练以及朴实纯真的笑容……

  这组照片在国内网球界引发了很大的反响,那一张张黝黑但眼中有光的面庞,直击人心。

  近日,经李建艺牵线,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来到云南省野象网球俱乐部采访,试图用文字讲述他们与网球结缘的故事。

  走进位于昆明西山脚下、滇池旁边的野象网球俱乐部网球场,立刻会被孩子们叽叽喳喳的欢快气氛所感染。正值暑假,参加训练的孩子除了佤族少年之外,还有不少人来自昆明本地以及外省市——说到网球的训练水平,野象网球俱乐部其实早已名声在外。

  接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的是云南野象网球俱乐部的创始人及总教练张晓洪,关于佤族少年打网球的来龙去脉,他最有发言权。

  55岁的张晓洪,身材高大、声如洪钟。14岁之前,张晓洪是武汉的一名网球运动员。14岁那年,张晓洪随部队转业的父亲来到云南,改练篮球,后进入了云南省男篮。从运动队退役后,张晓洪果断放弃了体制内舒适但平淡的生活,凭借自己从小打下的网球基础,前往广东“淘金”。那个年代,市场经济的大潮最先在广东掀起,当张晓洪在云南的月工资只有200元时,在深圳陪练一场网球就有80元的收入。张晓洪从做网球陪练和教网球起步,到逐渐开办自己的网球俱乐部,培训生意蒸蒸日上。2012年,张晓洪在外闯荡20多年后回到云南,创办野象网球俱乐部。由于始终秉持教育为先的培训理念并且大赛成绩卓著,野象网球俱乐部受到家长们的追捧,不仅云南省内报名的孩子源源不断,还有不少外省市的家长带着孩子慕名而来。也是在回到云南之后,张晓洪开始思考,怎样才能在自己擅长的网球领域做一些公益的事情。

  2014年,张晓洪驾车途经云南边远山区时,看到当地还有不少百姓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他也了解到,受当地教育条件较为落后的限制,那里的孩子通过考大学走出山村进而改变命运的机会也很渺茫。但是,山里的孩子大多身体素质过硬,加上通常都很能吃苦,张晓洪认为,对于这些孩子来说,通过练体育实现改变命运的机会,应该比单纯依靠文化成绩考上大学的希望更大一些。张晓洪说,孩子们在具备了一定的网球水平之后,可以凭借体育特长报考大学。同时,网球技能也可以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待遇还不错的谋生手段。张晓洪表示,按照国内一二线城市的网球培训价格,一名网球教练的年收入足以让一个山区家庭脱贫致富。

  张晓洪决定依托自己的网球俱乐部,从资助十名云南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子弟开始,去实践公益网球之路。

  不过,当初寻找10个孩子的过程可不容易。

  张晓洪记得,2016年,他去云南西部的沧源佤族自治县挑选打网球的孩子,当地的佤族家庭显然无人知晓网球,就连学校的体育老师也从未接触过网球。临沧佤族自治县地处中缅边界,山区面积占全县的99.2%,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张晓洪当时见的孩子都来自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不知道网球是什么,也担心当时只有七八岁的孩子在独自前往800多公里之外的昆明之后该怎样照顾自己,10个佤族家庭一开始是有些犹豫的。但想到,练体育可能是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他们最终还是迈出了这一步。

  2016年9月,10个佤族孩子(后因各种原因,走了3个,留下了7个)就这样来到了昆明。这是他们第一次走出大山。

  张晓洪回忆,刚来的时候,孩子们连汉语都不会说,光是教练和孩子们之间建立顺畅的沟通,就花了七八个月的时间。除了语言,还要调教孩子们的生活习惯,帮助他们学会懂礼貌、遵守规矩和塑造良好的品行。

  网球训练开始之后,野象网球俱乐部科学、有效的训练理念和方法,与佤族孩子们的先天身体素质和刻苦精神相结合,很快就结出硕果。从云南省内到全国性的比赛,孩子们不断在国内的少儿网球比赛上拿到优异的成绩,这完全在张晓洪的预料之中。据他介绍,国内比较知名的几项少儿网球比赛上,佤族少年们都拿到过冠军。

发表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