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 分享到

首都体育馆举行“相约北京”冰上项目测试比赛(3)

2021-04-04 00:22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丁东:首都体育馆是具有53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的第一座现代化体育场馆。历经53个春秋,在今天又焕发新的青春和面貌。为了迎接在这里举办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比赛,我们进行大面积改造,包括音响、恒温恒湿系统、空调系统、新风系统等。

  新京报:观众席的设施也进行了改造?

  丁东:是的。大家知道,首都体育馆以前能容纳18000名观众,现在改造后变成15000名。大家肯定会问,为什么少了呢?按说改造后应该增加了。这是因为,老场馆的大框架不能改变,它已经属于现代建筑的文物,另外是为了增加观众观赛的舒适度,我们在现有基础上把座椅加宽了。

  还有,我们按照国际奥委会和国际单项组织要求增加了无障碍坐席,在首体馆里有80多个。这样改造后,我们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观赛需求,舒适度也提高了。所以我们总结有9个字:老场馆、新变化、高科技。希望运动员能够在改造后的首都体育馆,创造自己最好的成绩。

  运行团队密集安排“转场”进行训练

  新京报:一天内两个项目比赛都要办,两个单元的间隔是5个半小时,这意味着场馆要进行转场?

  丁东:首都体育馆场馆运行团队面临三大压力,其中一大压力就是短道和花样的两个赛事的转场。首体是本次冰上项目测试活动唯一一个在同一天进行转场的比赛场馆,虽然有的场馆因同时承担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比赛也要转场,但中间有时间间隔。

  而我们必须在比赛同一天进行。一般来说,短道都是在晚上,白天是花样。有的时候下午是短道,晚上是花样。

  新京报:为了这样的转场,运行团队做了哪些准备?

  丁东:对场馆运行团队来说,必须做好准备。这次测试活动中,我们密集地安排了这种转换。还有,不同项目的媒体记者摄影位置不一,花样主要在主席台方向,短道主要在弯道方向。这些是我们直观能看到的转换。

  还有大家不易看到的转换,场馆运行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旦实现两个项目的比赛、训练转换,我们运行团队业务领域的工作也要跟上,挑战是非常大的。我们需要进行压力测试来锻炼团队,发现问题,改进工作。

  有近1200人在各个岗位开展工作

  新京报:北京冬奥会筹办已经全面实现“场馆化办公”,首体场馆运行团队为测试活动做了哪些准备?

  丁东:我们按照北京冬奥组委和相约北京冬季体育赛事海淀组委会的要求,组成了场馆运行团队,成员来自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有北京冬奥组委人员、业主方冬运中心人员、属地海淀区政府人员、公安和安保人员、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建筑大学的高校志愿者,也包括国网北京电力公司海淀分公司、卫生防疫、餐饮、媒体朋友等各方面人员。

  我在第一次给场馆运行团队开会时就讲,我们是为了同一个目标,为了确保北京冬奥会成功顺利举办、测试活动安全有序地推进而一起工作,从去年11月,运行团队人员陆续到位,到今年4月1日为止,我们有将近1200人已经在各个岗位开展工作,大家都在同一个目标之下,相互地协调、配合,多次进行演练。

  4月1日,我们还进行了4场演练,就是确保各个领域之间的工作能够协调配合好,能够使整个测试活动流畅地运转。应该说,首都体育馆场馆群团队准备了官方训练和正式测试活动。

  新京报记者 吴为

  A06-A07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陶冉

发表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