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 分享到

五棵松开起“冰菱花”冰篮转换更添风华(2)

2021-02-07 05:32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五棵松体育中心坐落于长安街沿线五棵松桥附近,其中,五棵松体育馆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可容纳1.8万人,在北京奥运会后发展为北京文体活动地标式场馆。去年历时8个月,五棵松体育馆在12月24日完成场馆改造,不仅满足北京冬奥会赛时需求,并通过“冰篮转换”兼顾场馆赛后利用,还充分利用新科技、新理念、新材料,达到场馆节能降耗的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

  而2020年年底建成的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作为北京冬奥会冰球训练场馆“冰菱花”,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这里将成为冰球运动员热身和训练的场地。曾经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篮球比赛场馆的五棵松体育馆,将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承接冰球比赛的任务。为了迎接北京冬奥会,五棵松体育馆改造工程于去年4月启动,实现了“当年开工并完工”的目标。至此,北京赛区所有冰球比赛、训练场地全面完工。由于五棵松体育馆建设之初就预留了制冷的管道,所以,本次场馆改造工程整体进展比较顺利。

  此次五棵松体育馆冬奥改造分功能区改造和专项改造两部分。其中,功能区改造包括竞赛层房间改造、场地改造和伸缩看台系统改造三部分;专项改造包括照明设施改造、音响扩声系统改造和显示屏改造。根据改造计划,将往届冬奥会使用的30米×60米的标准冰场改为北京冬奥会新要求的26米×60米。改造完成后,五棵松体育馆将拥有30米×60米和26米×60米两种可转换的冰场,以方便冬奥会之后满足各类冰球赛事需要。

  更衣室改造则是将现有的4间更衣室重新规划,改造成6间符合冬奥会标准的更衣室,更衣室内配备更衣柜、按摩室、教练室、磨刀室和备餐区等。此外,五棵松体育馆还新建了电动伸缩看台系统,可根据不同标准的比赛场地,随时调整看台距离,以满足不同赛事和文化活动需求。

  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位于五棵松体育馆的东南侧,场馆总建筑面积约38960平方米,地上、地下各两层。地下两层为冰场;地上两层为体育文化配套用房和一个900座的剧场。冬奥会期间,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将承担冰球训练任务,通过地下球员专用通道与冰球比赛场馆五棵松体育馆相连,运动员可通过该通道往返比赛馆和训练馆。

  这座新建的训练馆外幕墙像由无数片飘落的雪花构成,场馆的外观设计来自于雪花图案,建筑外立面均采用格栅幕墙体系,斜向格栅呈45°交叉,通过几何图形组成雪花的图案。这种格栅幕墙的处理方式形成了多层次的空间效果,使建筑外观更加含蓄,在保证美感的同时,还起到了遮阳以及节能的功效。

  在幕墙的设计中,设计师还将丰富的色彩应用于 “冰菱花”之中。格栅幕墙由5种颜色组成,通过数字化技术将5种色彩的分布和定位计算出来,并进行精细编组加工。同时,为了在夜晚呈现各色雪花漫天落下的视觉效果,外幕墙采用暗藏灯具的设计,与幕墙工艺完美结合并隐藏于其中,实现见光不见灯的效果。通过相关技术,还能对每个灯具实现精准控制,以形成雪花飘落的动态设计,描绘出夜晚诗一般的意境图画。

  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设置两块标准冰球场地,为30×60米和26×60米两种尺寸可转换冰场,赛时为运动员提供赛前热身与训练服务。该冰场也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场馆中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的冰面之一,该制冰方式解决了传统冰面采用氟利昂等制冷剂耗电且不环保的问题,具备优良的制冷性能和环保特性。在制冷过程中,二氧化碳制冷剂被直接传送到场地制冷盘管中进行热交换,这种制冷剂传热性能好、换热效率高,相比传统制冷系统可节约40%以上的综合能耗。“冰菱花”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超低能耗体育建筑。

  瞰冬奥·成果

  “冰菱花”已具备运营条件

  4月进行冬奥会冰球场馆测试

  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于1月25日制冰完毕,并通过了冬奥组委组织的专家验收,这意味着这座颇具特色的冰球训练馆进入测试运营阶段。

  据介绍,冰球比赛对冰场要求很高,制冰一般包括几个步骤:第一步,要对场地表面的混凝土进行降温,直至降到零下6-8摄氏度。采用化学制冷剂间接制冷的冰场,完成这一步骤需要48小时左右,而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由于它热交换效率高、制冷能力强,只需要8小时左右就能完成。对场地表面降温完成后,就要开始制冰了。首先要制一层厚约5毫米至1厘米的基础冰,也叫“黑冰”。之所以叫黑冰,是因为这时候的冰场看上去还是混凝土的颜色,比较黑。基础冰制好后,接下来就要喷白色的冰漆,要连续喷4遍,直到冰面看上去洁白无瑕;白漆喷好后,它上面要再制一层5毫米厚的冰面,并在冰面上进行画线和贴赛事LOGO的工作;最后再制2-2.5厘米厚的冰面,将线和LOGO“冰封”起来,这样,制冰工作才算基本完成,整个冰层厚度在4厘米左右。

发表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