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篆刻最终仍与汉字相互融合,又一次为奥林匹克运动贡献了“中国文化符号”。这样的时代机遇在张洺贯看来,是篆刻一次新的生机,“我们一提到书法与篆刻,总觉得离年轻人的距离比较远,事实可能并非如此,我们需要将这种传统的艺术进行再解构,让年轻人在这个时代去了解它、适应它。”
“可怎么让篆刻在年轻人心里激起一些小的浪花,让他们觉得篆刻依然可以时尚起来?”林存真透露,“我们得让体育图标动起来。”动态版的体育图标,成为设计团队的主攻方向,“适合现在移动终端、网络、电视和年轻人喜欢的状态。”
不过,让这些体育图标“动起来”并不容易。如何把二维的篆刻转换为三维的动画?又如何在2-3秒的短时间里高度提炼经典动作,呈现运动特点,同时还要符合运动规范,自然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这些都是难题。此前困扰张洺贯的“崩残”却意外发挥了作用,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靳军表示,他们研究后发现,刻刀与石头接触过程中“崩残”出的粉末,可以与雪花、冰花产生关联,“这产生了从静态到动态的联系,篆刻这门传统艺术与时尚的冰雪运动结合,刻刀的动作,冰雪运动的动作,从静到动,从古至今,具有了新的生命力。”
由于北京冬奥会赛时恰逢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此次发布的体育图标的色彩来源于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色彩系统中的主色之一霞光红,这也将烘托出浓厚的节日喜庆氛围。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副部长高天表示:“我们想让大家感受到,冬季运动、冰雪并不冰冷,冬奥会将是充满热情、火热又温暖的。”
本报北京1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