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来说,‘打点’浇冰后,冰场应该平整度很好,但过了大概一个星期,那块冰场又不平了。”刘博强记得,当时,吉米也很纳闷,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
那天,吉米让刘博强重新给冰场打一次点。“他就坐在赛道的一头,看着我一路打过去,等我打完一条赛道,他说,你甩的力量太大了。”
刘博强回忆,因为场馆里运动员训练量大,赛道中间没有足够的间隙,只是用一条10厘米的海绵隔开,“打点”时力量太大,“冰点”会甩到隔壁的赛道去,这样有的赛道会被重复“打点”,出现两侧比中间高的情况。
要改变已经形成肌肉记忆的动作,刘博强感觉很不适应。第二天,吉米看着他又一次“打点”,对效果还是不满意。“这次力道太小了,冰点没法覆盖整条赛道。”
为了达到吉米的要求,刘博强又借来了“打点”壶,来到冰壶馆外的马路上。按照赛道5米的宽度,他在马路上用砖头摆出5米的距离,把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的分界线当成赛道中线,模拟赛道进行打点。
这样的练习持续了半个月,刘博强渐渐找到了感觉。再上冰时,他终于能打出恰好覆盖整条赛道的“冰点”。
“打点”打得越来越熟练,刘博强觉得,自己终于算得上一个会制冰的人了。
“把最好的制冰经验留在中国”
两年多的时间里,刘博强也逐渐学习和总结出了更多关于冰的规律。
他发现,水质和水温对冰场的滑度、平整度以及冰点的硬度也会有影响。在首钢训练中心,制冰使用的是弱酸性纯净水,这样,冰场的滑度才能达标。
需要满足国家队训练要求的场馆,对空调除湿系统等场馆辅助设备也要求非常高,比如有没有水处理系统,除湿机能不能达到除湿要求。“北京夏季三伏天,室内湿度大、温度高,如果场馆没法达到标准,冷热空气交汇出现滴水的情况,就会对场地影响很大。”
时间久了,刘博强反而觉得,制冰是一件越学越难的事情。
平时,他喜欢把日常工作记录下来,包括每天冰场里发生的状况、解决的办法、修冰最好的手感等。但这样的总结,却总是在实践中被自己不断推翻。
“有时候总结出一些经验,在下一次制冰中按照这样的法子去做,却发现怎么做都不对。”他发现,制冰受时间、环境、设备等各种因素影响,制冰师必须学会随机应变。
在刘博强眼里,干了40多年制冰工作的吉米,就特别会变通。
在一次为冰壶世锦赛场地制冰时,吉米发现举办比赛的场馆制冰系统不够完善,没有水处理系统和除湿机。最后,他让人运来了1400多桶纯净水,硬是制出了一块符合要求的冰场。“如果是我遇上这种情况,恐怕就没辙了。”刘博强说。
他觉得,能跟吉米这样的顶级制冰师一起工作,自己足够幸运。
“我每天都能学到很多东西,甚至一天都不想离开他。因为制冰的经验和技术,就是在发生状况和解决状况的一瞬间展现出来的。如果某个时刻你错过了,就可能永远错过了,永远不知道怎么去解决。”
他曾问吉米,自己什么时候可以独立制冰。吉米的回答是,跟着他工作一年就可以了。不过,如果想把冰场里可能发生的棘手情况都遇上一遍,并成功解决,至少需要五年。
但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刘博强其实并没有想得多么具体。眼下他最想做的,就是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之前,把首钢园国家冬季运动训练中心“四块冰”的每一次制冰尽力做到最好。
冬奥越来越近,他也有新的愿望。“希望在冬奥会到来时,能够有更多机会与国内外顶级的制冰师一起工作,继续完善自己的技术和经验,把最好的制冰技术与经验留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