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 分享到

冬奥制冰师 制冰似一场解码游戏(2)

2021-01-11 05:18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打点”的技术难度极高,一条标准赛道从头到尾打一次点用时45秒,慢了不行,快了也不行,点的大小、厚度、密度、温度,对比赛都有影响。因此,冰壶场地对制冰师的技术要求也极高。

  为了测试冰壶场地的平整度和滑度,刘博强摸透了冰壶的比赛规则,也常常自己练习投壶。

  “如果冰场的平整度和滑度不合格,冰壶就无法按照战术设定抵达运动员想要投放的位置。到了正式的国际大赛中,如果场地冰面滑度与训练时的冰面滑度不一样,运动员还得临时调整战术。”

  刘博强坦言,这当然也是对运动员临场调整能力和适应能力的考验。“但如果制冰师能让运动员平时训练的场地尽量与国际大赛的场地一致,就可以帮助他们减少这样的不利因素,取得更好的成绩。”

  “中年人的冒险”

  在成为一名制冰师前,刘博强从来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会与“冰”打上交道。

  过去在首钢工作的20多年里,他干过轧钢工、焊接工、维检工。能与“冰”稍微挨上点边的,是在做空调维检时,学习过一些制冷原理。

  对当时40岁的刘博强来说,从头开始学一个从没干过的活,是一场很多人无法理解的“中年人的冒险”。但他的想法很简单:“过去我做过很多个岗位的工作,多脏多累的都干过,我不怕变动,有机会就去试试好了。”

  2017年年初,刘博强所在的空调班组接到通知,有一次制冰和扫冰培训,自愿报名参加。当时,包括他在内,只有4个人报了名。

  后来,刘博强才知道,由于2022年冬奥会将在北京召开,作为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中心的首都体育馆计划进行改造更新,首钢老厂区将改建为冬运训练中心,承接建设4块专业运动冰场,用于国家队训练。

  2017年7月的一天,刘博强和另外3名同事接到通知,前往首都体育馆,开始为期三个月的制冰与扫冰学习。

  初到首体,刘博强对冰场的一切都感到新鲜。没事时,他就趴在冰场的板墙上,看花样滑冰运动员训练。冰刀在冰面上划动,旋转,跳起,下落,配上优美的音乐,他能聚精会神地看上几个小时。

  刘博强觉得,就是从那时起,自己开始有意识地去关心运动员脚下这块冰是怎么制出来的。但当时,真正上冰培训的时间却并不长。

  刘博强算了一下,首体制冰师的工作制度是上班24小时、休息72小时,如果自己也按照这个时间倒班,三个月下来,满打满算也就能学20天。“看了一段时间制冰师工作,我发现,单是开扫冰车就不是一两天能学会的。这么下去,估计连皮毛也学不着。”

  他试着跟首体的制冰师们商量,能不能让自己多进冰场,给老师搭把手,顺便练一练扫冰。当时,正好首体冰场修复任务重,老师们同意了让刘博强来跟着干活。

  从那以后,无论谁当班,刘博强每天都会坐地铁去首体,跟着制冰师们修冰、扫冰。

  三个月下来,刘博强默默总结出了修冰需要用到的近50种工具,扫冰车的管理制度、制冰机的使用操作规程等,也被他记在了笔记本上。

  当刘博强带着这些总结回到首钢时,他成了那个被机会眷顾的人。

  从“扫地僧”到“制冰师”

  2018年6月,首钢园国家冬季运动训练中心冰壶、花样滑冰、短道速滑三个训练场馆正式投入使用。当时,刘博强是单位里唯一能上冰扫冰的人。

  两个月后,随着国家队制冰团队正式进驻,刘博强被分派到冰壶馆辅助制冰。但那时,在冰壶馆,他并没有机会接触真正的制冰工作。

  负责冰壶馆制冰作业的,是加拿大顶级制冰师吉米的团队。刘博强的工作,只是在冰场上扫雪。

  他不甘心这样一直扫下去。

  刘博强向冰壶馆的制冰师借来“打点”壶,每天晚上8点到10点,就在首钢园区内冰壶馆旁边的马路上练习“打点”。

  “就像打乒乓球一样,要想固定一个动作,得挥拍2万次才行,肌肉力量的记忆是有次数要求的。”刘博强发现,制冰师“打点”的动作也是固定的。他想,自己通过这种练习来形成“打点”的肌肉力量,力量够了,之后如果能上冰,调整动作也会相对容易一些。

  两个月后的一天,刘博强像往常一样,在冰壶馆里清扫冰面。恰巧冰壶“打点”缺人手,吉米便临时喊他过去试试。刘博强在冰壶赛道上打出的“冰点”让吉米大吃一惊。他告诉刘博强,以后,他可以正式上冰“打点”了。

  但紧接着,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发表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