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 分享到

科技专家合力 冬奥场馆由“水立方”变“冰立方”

2021-01-04 11:24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由水到冰,水立方“变形记”

  采 写:本报记者 崔 爽 策 划:陈 磊

  深瞳工作室出品

  刚刚过去的元旦,对于所有为冬奥场馆奔忙的人来说是个大日子:北京冬奥会全部竞赛场馆于2020年12月31日前全面完工。  

  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是第一个实现完工改造的场馆,也是世界上首次采用智能化技术建立泳池转换冰场。现在,它有了一个新名字——“冰立方”。

  时间回到2015年7月31日,2022年冬季奥运会主办权花落北京。按规划,水立方将变身“冰立方”,承接冰壶比赛——在全中国最有名的场馆、晶莹剔透的蓝色膜结构里,招待全球来客,一切似乎完美。

  没想到,这个先入为主的决定让水立方的命运陷入两难之境:冬奥会冰壶比赛历来都是在混凝土结构上冻冰,如果要在水立方举办,只能彻底放弃原有功能,在泳池中浇筑混凝土。

  如此一来,水立方将不再有“水”。

  一边是国人有特殊情结的重要的奥运遗产之一,是创造过24项世界纪录的“全世界最快的泳池”;一边是冰壶场地的严苛标准、国际奥委会的严格把关和“科技冬奥、绿色冬奥”的庄重承诺。

  水还是冰,夏还是冬——这道二选一的艰难命题,横在冬奥团队面前。

  水立方何去何从?

  “没了水就没了魂”

  舍弃泳池,北京国资公司所属国家游泳中心总经理杨奇勇是最不能接受的。

  2004年起,他开始在水立方工作。彼时的水立方还是一片空地,这座日后位于中轴线西侧的“蓝色地标”还停留在刚刚赢下场馆设计方案的图纸上。从一名现场工程师开始,杨奇勇亲历了场馆的拔地而起,2008年的奥运盛事,其后数千个日夜的场馆运营,无数人慕名而来。迄今为止,水立方已经接待了2700万名游客,举办了超过1600场活动。

  加入冬奥申办行列,这座场馆独特的气质和影响力得到国际冬奥会和国际冰壶组织的一致喜爱。“申办小组问我们办冰壶比赛行不行,我们在网上看了录像,感觉和冰球、速滑比,冰壶没有太大的运动幅度,应该比较轻松。”杨奇勇回忆说。

  现实却大相径庭。确定承接后,大家才意识到原来冰壶比赛是块极其难啃的“硬骨头”,对场地的技术要求极高,需要稳固的混凝土基层。

  这也是国际冰壶组织的明确要求。2015年底,国际冰壶组织第一次派人来水立方考察,就提出在泳池中浇筑混凝土的要求。

  一旦浇筑,泳池即遭废弃,这意味着放弃水立方的夏季奥运功能。

  在设计总负责人、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郑方的讲述里,种种不舍具体可感。

  “郭晶晶等人就是在那里拿的金牌。”他手指向远处的十米跳台,“中国跳水‘梦之队’包揽了除男子10米台的全部金牌。”

  水池的荣耀恍如昨天。“2008年,运动员们在这个游泳池里24次刷新21项世界纪录。菲尔普斯一人独得8块金牌。”视线转向另一边,“那边还有个嬉水乐园,小朋友都特别喜欢,馆里甚至还有婴儿游泳池。”

  “水是这座建筑的灵魂,”郑方反复讲,“它所有的设计都跟水有关。大家来到这里,就是为了游泳、玩水。你看上面屋顶的气泡,多边形气枕就像水分子一样包裹着这个房子的钢结构。里里外外、从结构到功能,这里都与水有关。失去水,这个房子就没有灵魂了。”

  十年来,国际游泳和跳水比赛每年如期上演,“观众到点儿就来,电视上就播。”杨奇勇说。

  除了“情感上很难接受”,他手里还有一本实在的“经济账”:靠着夏季奥运会的光环和拉动,以及人们对奥运遗产的爱护,水立方的旅游收入达到总收入的三分之一,这个比例在国内首屈一指。一旦赛道被破坏性拆除,后台千万级投资的设备机器将被弃用,代价巨大。

  不想浇筑混凝土,也别无他法。筹备时间在大家的不甘和矛盾中哗哗流过。

  杨奇勇知道,不能等“死”,要救游泳池!

  2016年初,矛盾已经箭在弦上。两位并肩作战多年的老友在泳池边徘徊。其间,一个大胆的想法闪现:能不能夏天游泳,冬天滑冰,把水立方变成“两栖”的?

  “水冰转换”,这个奥运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做法带来破局的希望。

  “难搞”的冰

  顾名思义,“水冰转换”就是在保留水上功能的基础上,新增冰上功能,实现水立方与“冰立方”的互换。

  这不是天外飞仙的想法。凭借多年建筑工程经验,结构工程师杨奇勇对在泳池里铺设可拆卸的稳定支撑结构有把握。

  但往上到了冰面,就没什么底气了。

发表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