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陈洪斌——半路出家无所不能的“外行”
在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的日常训练中,教练员非常辛苦,他们每天要先于运动员到达训练场,一铲一铲地修整雪道,再一点一点地翻检着陆坡上的雪。“空中技巧的教练是我见过最辛苦的。”该项目世界冠军李妮娜曾经这样说。尽管李妮娜已经退役,但她的教练,已经69岁的陈洪斌仍在执教“第一线”坚守。“陈梅婷、陶馨、冯俊熙、徐建刚、张一帆……”陈洪斌现在带着16名队员,每次见到记者,他都要如数家珍地介绍一番。
半路出家的“外行”
中国开展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的历史并不长,第一代教练几乎都是半路出家,陈洪斌也不例外。“我不是专业运动员,只是小时候练过一段体操,后来到沈阳体院当技巧老师。”陈洪斌这样介绍自己。1993年,他带队获得第十届技巧世界杯两枚金牌和一枚银牌,后来该项目被确定为非奥项目,同年,他带队获得的七运会冠军也成为全运会技巧项目的最后一金。
由于经费原因,沈阳体院不得不放弃对技巧项目的投入,陈洪斌和弟子们转到新开展的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我接手时,全国只有松花江、武警部队及沈阳体院三支空中技巧队。”陈洪斌说,“当时对空中技巧一无所知,但我有信心做好,技巧项目我带队能从零起点到拿金牌,那空中技巧也行。”
当时没人会滑雪,也没有专业雪具,仅凭着一盘国外空中技巧的录像带,陈洪斌开始带领队伍照猫画虎地练习。“空中技巧也讲究空中姿态,10分里空中翻腾动作占7分,落地占3分,对于孩子们在空中的翻腾我是有研究的,所需的力学知识、体能练习和空中感觉练习,这些训练理念都是相通的。虽然开始对雪上的滑行和落地没有头绪,但在技巧队的经验使我入门很快。”
1997年,郭丹丹拿到中国空中技巧队第一枚世界杯金牌时,陈洪斌当时兴奋得想去接她,结果自己摔了一个跟头。“那时候大家就知道,中国队的陈教练不会滑雪。”陈洪斌笑着说。
被逼成“发明家”
由于运动员需要从雪道上滑下,然后从高高翘起的台子上滑出,雪道稍有差池,轻则动作失误,重则出现意外。都灵冬奥会冠军韩晓鹏2001年右膝十字韧带断裂,就是因为雪道里一个不起眼的坑,导致他的雪板直接插进坑中而使腿受伤。基于此,空中技巧的赛道需要教练员和运动员每天精心维护。在陈洪斌接手该项目时,雪道的修建给大家出了难题。“出国比赛时,我买个米尺去量人家的台子,回来照着弄,研究他们的角度。”陈洪斌说。
草创阶段,器材购买不易,大部分选择境外队伍淘汰或大众滑雪使用的业余滑板,但无法经受专业队的训练强度。雪板购回后需要重新打磨,使用一段时间还会开裂,所以需要将雪板钻孔用铁丝固定。“那时出国比赛,我们使用铁丝缠出来的板子,外国运动员和教练都会来围观。”陈洪斌回忆道。老运动员欧晓涛的雪鞋中,有一双有故事的“铁皮罐头”鞋——一次在阿尔山训练期间,欧晓涛的鞋直接震断,由于当时已没有其他雪鞋,陈洪斌买来铁皮罐头,里面的食品作为运动员的加餐,罐头剪开去补断开的雪鞋。
不断吸收新知识
2017年响应国家体育总局跨界跨项选材号召,空中技巧队跨项组成立,男女各8名队员加盟,陈洪斌成为他们的教练。“由于空中技巧项目的特性,一直以来,运动员都是跨项选来的。现在,支持力度加大后,我们的选材和培养都有了改进。”陈洪斌说。
在跨项选材的过程中,陈洪斌和夏季项目的教练们有了更多交流,“尽管我已经做了20多年教练,但在选材过程中,仍学了许多新理念。这些夏季项目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项目规范性、衔接度、训练手段和理念等都有先进之处,特别是对正在发育的小孩的培养心得。”陈洪斌说。海绵池,着陆坡的角度,体能练习的改进……陈洪斌不断学习与改进,“孩子们的滞空感和横纵轴转体能力提升更快了,比如周子荐,他在冠军赛上获得男子青年组自选动作冠军,入队一年多,在全国后备人才中,已可以同练了六、七年的运动员在一个水平线上。”冠军赛是国内一年一度的盛会,在国外比赛的运动员也会回国参赛,陈洪斌的队员摘得9块奖牌,这让他非常开心。
从技巧到空中技巧,陈洪斌最初都是“外行”,但无论“外行”还是“内行”,他从未停止学习,不断吸收先进经验,一批又一批运动员在他手中成长、成材,这就是陈洪斌的最大成就。(转自4月17日《中国体育报》01版)
(责编:赵欣悦、杨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