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
图②: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冬梦”。
图③: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
图④: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呈现出丝带飞舞的效果。
本报记者 贺 勇摄
2月4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进入倒计时一周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亦进入关键期。活力中国,再次吸引世界目光。冬奥形象景观设计,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从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初步探索形象景观设计,到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形象景观设计系统,在大型体育赛事中,形象景观设计理念和体系不断成熟,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直观窗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中国体育设计的亮点所在。如何以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展现国家形象、诠释体育精神,成为当代设计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荟赛事特色 展中国韵味
设计区别于纯艺术创作,需要直接服务社会大众。特别是体育设计,需要依据不同赛事的性质、任务和特色,展开创意设计。
一些体育设计,以“立象取意”的方式,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择取适合的文化意象,突出赛事特色,展现国家形象及城市性格。比如,南京2014年青奥会会徽选用活泼明快的色彩,将南京明城墙城门和江南民居轮廓,艺术地组合在一起,勾勒出“NANJING”字样,既彰显举办城市的文化气质,也洋溢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的青春气息。2015年北京田径世锦赛,是广泛普及田径运动的重要契机。在设计吉祥物时,团队选择大众喜爱的、具有北京文化特质的沙燕风筝作为主要视觉元素之一。吉祥物“燕儿”充满生机,线条流畅,代表了田径运动员矫捷灵敏的身姿,体现出此次赛事的鲜明特征。
当下,国内不少体育设计以汉字为主要元素展开。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鲜活载体,其丰富的形态变化推动了艺术发展,美学内涵深厚。如何将汉字巧妙转化为兼具美感、表现力和传播力的视觉符号?如何避免同质化设计?这需要设计师在深入理解设计项目定位的同时,钻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对相关元素进行整理、归纳和提炼。
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将运动人形与汉字“京”相结合,将汉代竹简文字的风格和韵味融入“Beijing2008”字体设计,巧妙借用传统印章形式,表达北京将“举办一届历史上最出色的奥运会”的庄严承诺。
在设计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会徽时,设计团队同样以汉字为基础,着力呈现厚重的东方底蕴。同时,为向世界展现新时代的中国新形象、新梦想,设计团队创新设计手法,赋予视觉形象以国际化的现代风格。
当设计师选择同一个汉字时,立意和表现更需有的放矢。比如,北京2022年冬奥会申办标识与会徽的设计灵感都源于“冬”字,但设计理念并不相同:申办时,更加强调实力、文化和承诺;举办时,更侧重“以运动员为中心”的理念,表达对冬奥会以及每一位运动员的重视。因此,申办标识更写实,而会徽则更抽象、更有运动感和力度。两个标识,既一脉相承,又富有不同寓意,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形态。由此可见,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设计,并不是一味拷贝、堆积传统文化意象,而是对传统文化合情合理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融运动形神 寻文化根脉
古人有自己的设计观——“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古老的智慧随着时间流淌,汇入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传承至今。今天的体育设计,不仅要展现运动的形与神,更需追寻文化的根脉。
在构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形象景观设计系统时,设计团队的首要工作便是寻找能够支撑这一系统的文化根源。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成为设计团队的灵感源泉。它像一根线,贯穿设计工作始终,体现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作为奥运会和残奥会形象景观的重要构成元素,“核心图形”是连接会徽、吉祥物、体育图标、口号等形象元素的关键纽带,主要应用于场馆内外景观、城市景观等领域。为做好这一重要元素的设计,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设计团队将京张赛区山形及长城形态,与象征传统文化的青绿山水长卷、充满动感与力量的线条、书法的韵味,以及运动员的激情、赛场的滑道和前沿科技相融合,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中国风韵的冬季美景。与此同时,团队就如何使其“动”起来这一问题提出过许多构想,“道法自然”——遵循地球的运转规律,成为共识。依据自然法则运动的动态图像,呈现出天、地、人和谐共处的立体空间。当观众走进比赛场馆时,他们不只是在观看景观,更是在“参与”景观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