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荣华,1945年生于上海,中国象棋界一代宗师,当代象棋学派主要奠基人。纵横棋坛近半个世纪,14次夺得全国个人冠军,其中1960年至1979年创造“十连冠”纪录。
王天一,中国象棋特级大师,我国第十六位象棋全国冠军。2009年开始参加职业比赛,几乎囊括国内外所有象棋大赛冠军,自2014年起始终保持等级分第一。
核心阅读
千百年来,象棋这一传统的智力运动项目,在一辈辈人手中传承。新的时代,新的气象。从民间走向竞技舞台,从社区走向网络平台;从举办全国比赛到创办甲级联赛,从开拓国内市场到开启海外办赛;象棋通过不断创新发展模式,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方棋盘,32枚棋子,交错出岁月轮廓;楚河汉界,波澜万千,激荡起棋坛风云。千百年来,象棋这一传统的智力运动项目,在一辈辈人手中传承。从田间地头到街头巷尾,对弈之乐随时铺展。
国运兴,棋运兴。新中国成立70年来,象棋扎根基层,远眺海外,跳出竞技小圈子,走向社会大舞台。胡荣华和王天一两代棋王的讲述,带领人们重温象棋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动人场景。
底蕴深厚,经历两次发展高潮
【镜头:1956年初冬,北京先农坛体工大队楼内,举办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全国象棋比赛。随后,象棋规则和赛制统一,象棋从民间走向竞技舞台】
胡荣华:新中国成立初期,象棋在百姓中很流行。特别是夏天,街头巷尾都是下棋的。在这种浓厚氛围的影响下,涌现了一批儿童棋手。1960年,15岁的我第一次参加全国个人赛,抱着学习的心态去的,没想到拿了个冠军。当时是陈毅老总给我颁奖,夸道:“娃娃赶上来了。”
王天一:像广东、上海,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非常好的象棋传统,高手云集。新中国成立后,象棋纳入体育部门管理,迎来第一个发展高潮,出现了杨官璘、胡荣华这样出色的棋手作为领军人物。
【镜头:1972年,暂停8年的棋类活动恢复。胡荣华创造的“十连冠”纪录与民间深厚的群众基础相互激发,象棋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迎来第二个发展高潮】
胡荣华:那时我们经常下基层表演,下一对多的盲棋。有一次去上万人的工厂,就在食堂表演,看的人太多把椅子都踩坏了。广东队在上海体育宫表演时,几千人买票观看。现在很多人感觉象棋不如以前火,其实是社会发展了,大家的选择更多元,分流也是正常的。
王天一:以前的象棋,整体理念比现在略有落后,从胡荣华出现后,做了很多革新,推动了布局等技术上的飞跃。而后,涌现出李来群、柳大华、吕钦等顶尖棋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象棋发展的巅峰期。对棋手而言,象棋既是一个竞技项目,也可以看作一种艺术创造。
求新求变,为爱好者做好服务
【镜头:上世纪90年代后,围棋、国际象棋发展迅速,象棋感受到危机。进入新世纪,网络的普及也在改变棋界生态,胡荣华开始倡导象棋赛制改革】
胡荣华:象棋还是发展了,只不过速度相对来说不那么快。象棋传承了1000多年,肯定有魅力,但对于年轻一代,吸引力确实小了。有一次五羊杯比赛,记者写稿说“昨天的比赛一片和风”。没有内容的和棋,感觉就是一杯白水,我是想加点料,通过规则的改变(和棋黑胜),让象棋有更高的观赏性。
王天一:象棋的国际竞争相对少一点,可能是发展放缓的客观原因。如今很多人不再把下棋作为主要消遣手段,很多棋类项目都受到挑战。现在进入网络时代,大家可以便捷地获得棋谱、实战或讲解,交流机会越来越多,也推动着棋坛更新换代加快。
【镜头:从创办象甲联赛到开拓市场,象棋走上求变之路。2013年,胡荣华与王天一在碧桂园杯比赛中交手,这是他们唯一一次直接对话】
胡荣华:象棋给我的领悟是,每个人都是棋子,要像棋盘上一样找好定位,把分内事做好。象棋作为一种爱好往往伴随人的一生。象棋的发展,首先要立足中国,要把广大象棋爱好者服务好。新一代棋手要把象棋文化发扬光大,而不仅仅考虑输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