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北京冬奥会,场馆建设是重中之重。
1月18日—19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北京和张家口考察调研,了解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场馆建设和运动员参赛备战等情况。
4年前在张家口考察时,总书记说,冬奥会所有建设工程都要“坚持百年大计,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按规划和计划推进,做到从从容容、保质保量。”
如今,北京赛区的首都体育馆借助高科技声光电技术,诞生了“最美冰面”;延庆赛区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7条雪道从山顶倾泻而下,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的赛道犹如一条巨龙蓄势待发;张家口赛区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形似一把玉如意,勾勒出中国古典之美……
冬奥建设者们和时间赛跑、与困难斗争、向极限挑战,在2020年底实现了所有竞赛场馆全部完工。
“要加强我们自身技术积累和技术创新”
创新,是冬奥场馆建设之魂。
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冬奥会筹办工作时深刻指出,场馆规划、设计、施工要注意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同时要加强我们自身技术积累和技术创新。
在冬奥场馆建设中,创新成为推动“中国速度”的不竭动力,激发着“中国智慧”写下生动实践。
延庆赛区,群山莽莽,无水、无路、无电、无通讯。不过三年时间,国内第一条雪车雪橇赛道和第一座符合奥运标准的高山滑雪赛场仿佛从山林中“生长”起来,填补了国内相关场馆建设的空白。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是所有竞赛场馆中设计难度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新建场馆。以往,其赛道建设主要工艺喷射混凝土施工依赖于国外喷射手,延庆赛区的施工单位组建了中国首支混凝土喷射“铁军”,自主建成了高精度赛道。
首都体育馆在改造中注入了诸多高科技元素,将洁白的冰面与声光电技术相结合,呈现出“最美的冰”。比赛时,运动员犹如置身梦幻般的赛场,赛后则为群众冰雪运动提供良好的氛围和视觉引导。同时,场馆采用二氧化碳制冰的方式,每年可以节省100多万度电,让场馆运行的“绿色含量”极大提升。
为冬奥训练备战建设的河北涞源风洞实验室创下三项世界第一,是目前全世界同类风洞中管道腔体最大、风速控制最精密、测试功能最全面的风洞,为运动员提升竞技实力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016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汇报时深刻指出,“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意义重大,责任重大”。其首要之义就是要“增强使命感、责任感,认真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几年来,冬奥建设者们以创新精神克服诸多建设难题,创造了多个国内乃至世界工程史上的第一,以冬奥理念托举起全新的中国奇迹。
“充分考虑场馆的可持续利用问题”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两大竞赛场馆。新华社图
体育场馆赛后利用是世界性难题。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五棵松体育中心和首都体育馆考察时强调,“北京是全世界唯一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将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城市,一定要按照节约和可持续的要求,把体育场馆建设好、利用好。”
迎接挑战,也意味着树立标杆。
最大化利用现有场馆和设施成为冬奥筹办工作中的一大亮点。44个冬奥场馆和设施中,为冬奥筹办需要建设的场馆和设施只有7个,占总数的16%。
“鸟巢”、“五棵松”、首都体育馆、国家体育馆,这些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大放异彩的场馆,如今已升级为“双奥场馆”。“水立方”成为世界首座实现“水冰转换”的场馆,实现了转换材料重复利用,大幅降低后期拆除改造成本,成为奥运场馆“反复利用、综合利用、持久利用”的典范。
首都体育馆初建于1968年,50多年来承办了众多大型体育赛事。2021年1月18日,当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这里考察时,这座“老馆”的外观并没有大的变化,依然秉承着原有的风格色调,但在改造和运行中,已经增添了大量冬奥元素和科技含量,焕发出全新的生机。2022年,这里将举行冬奥会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两项比赛,见证14枚金牌的产生。
统筹赛时需求与赛后利用是场馆规划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张家口赛区的国家冬季两项中心部分区域采用棚房或集装箱临时建筑,赛后将继续承办世界级赛事,同时打造培训、冰雪体验和娱乐项目,令冬奥遗产惠及广大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