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女冰世锦赛 北京有收获
昨天,女冰世锦赛甲级B组第五轮比赛中,中国队以1比2不敌哈萨克斯坦队。图为双方运动员激烈拼抢。本报记者 饶强摄
昨晚,2019年国际冰联女子冰球世锦赛甲级B组比赛在首钢冰球馆落幕。中国队在末轮比赛中1比2不敌哈萨克斯坦队,最终位列该组第四名。尽管未能夺冠升组,但姑娘们纷纷表示:通过高水平实战收获不小。
作为世界最高水平冰球赛事,世锦赛也为北京举办2022年冬奥会提供了“练兵”良机。“这是北京申冬奥成功后举办的最高级别冰球赛事,在赛事运行、人才储备、观众培养等方面都有不小的收获。”市体育竞赛管理中心主任邵晓军说。
组织运行发现了不足
2015年年初,北京也曾举办该组别女冰世锦赛。“但本届比赛无论场馆条件还是组织水平,较四年前都有所提高。”邵晓军表示,通过本届世锦赛,北京不仅锻炼了队伍,熟悉了竞赛规程,也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例如,冰球是伤病多发的项目,重大赛事对医疗保障环节要求非常精细、专业,这方面我们还存在一定差距。”同时,由于世锦赛只有6支队伍参加,规模小于冬奥会,食宿、交通等配备也并非完全参照冬奥标准,“通过演练和学习发现不足,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办赛水平。”
发现和弥补不足,也体现在赛事保障各个环节。负责修整冰面的场馆保障人员刘永亮坦言:“国际冰联的要求非常严格,而局间浇冰的水温确实很难掌握。”据他介绍,局间休息只有15分钟,如果浇冰的水温过高,会导致冰面冻不住,影响球的滑行。6日中国队的首场比赛,就曾因该问题暂停了几分钟。“这就是通过实战演练吸取的教训。”刘永亮表示,“希望自己尽快提高业务水平,届时为奥运健儿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本土裁判积累了经验
北京冬奥会冰球比赛约需107名场外裁判,但这类人才目前在国内储备不足。于是,世锦赛成了中国冰球锻炼、培养本土裁判的大好机会。此次国际冰联为赛事派出的7名边线裁判中,便包括两名中国边裁——这是中国女裁判首次亮相世锦赛级别赛事。
21名场外裁判则全部由北京市冰球运动协会选派。他们负责每场比赛的射门次数、进球线路、阵容变化等数据统计,还要更新大屏幕,进行现场广播等。“做裁判跟打球一样,需要大量实战,才能提高水平。”负责争球数据统计的李梦洁,从事裁判工作已有三年,但参与世锦赛还是第一次。赛事期间与高水平裁判一起工作,还有国际冰联特派的数据经理全程进行指导,令她成长了不少,“心态更稳定,对场上情况的判断更准确,也了解了更多岗位的工作内容。”
近年来,市冰协大力培养本土裁判,从四年前只有一名场外裁判服务于世锦赛,到如今派出21人的强大团队。“希望大家这几年一起努力,2022年有更多北京裁判入围‘奥运阵容’。”李梦洁说。
小观众们开阔了眼界
世锦赛的举办也令看台上的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开阔了眼界,无论铁杆球迷还是冰雪“小白”,通过观摩世锦赛都各有收获。“这样高水平的赛事在国内难得一见,有助于孩子在冰球之路上走得更远。”“冰妈”付振虹说。
付振虹的女儿是北京青少年女子冰球队的一员。世锦赛期间,市冰协组织该队球员及家长赴现场观赛。虽然这些小姑娘都参加过不少国内外赛事,但近距离观看世锦赛仍令大家兴奋不已。
本次比赛,组委会在北京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下,共组织了8000人次学生及家长现场观赛,为推动校园冰球的普及与发展、培养青少年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搭建了平台。活动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积极响应,陪女儿观赛的张利宇说,观看世锦赛能培养孩子的爱国精神和对体育的热情,促进全面发展,“2022年,希望有机会带她到现场观看冬奥会。”
(责编:杨乔栋、胡雪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