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被太极拳界视为阐述太极拳原理和法则的权威经典,并被后人视为学习太极拳的遵循和评价太极拳水平的圭臬。然而,如何准确理解《太极拳论》,却少有人进行认真研究。比如“由着熟而渐悟懂劲”一句,似乎就很有进一步认真揣摩的必要。
通常,人们很容易想当然或者习惯性地就把“着”等同于“招”, 把“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理解为“由招熟而渐悟懂劲”,进而认为只要肯下功夫,肯花时间,肯卖气力,把招数练多、练好、练熟,便可以“懂劲”进而“阶及神明”了。于是乎,就有了“以技入道”的说法, 就有了“拳打千遍,其劲自懂”的说法,就有了苦练、狠练架势套路的做法。然而实践表明,大部分如此想、如此做的太极拳爱好者,苦练了数年套路架势招数,结果还是“劲不懂”“理不明”,不得不叹息枉费了许多年的好时光。
其实,若认真揣摩一下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原文,便不难发现,“由着熟而渐悟懂劲”一句,似乎还很有可能做如下理解,即是“由着(zhe)熟而渐悟懂劲”,或者干脆就是“由熟而渐悟懂劲”,而不是把“着”简单地理解为“招”。理由有五:
其一,是因为“由着熟而渐悟懂劲”一句话在原文中的位置。《太极拳论》开头,先说“太极者, 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被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四层意思,接着才说“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继而又有“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一句作为结语。从其上下文来看,“着”似乎不应该理解为“招”,否则就既没有与前面的四层意思相呼应,也不符合其后一句“然非用功之久,不能霍然贯通焉”的意思。因为,这里最为强调的是“用功之久”,是无极太极功,而不是“着熟”或者“招熟”!
其二,是因为《太极拳论》通篇不言套路、架势,招数,并再三强调,不“用功之久”不行,不“知阴阳”不行,不“阴阳相济”不行,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不行,不会“粘”不会“走”不行,怎么可能突然冒出个“着(招)熟”的要求来呢?
其三,是因为王宗岳是山西人,“由着熟而渐悟懂劲”很可能就是“由着(zhe)熟而渐悟懂劲”或者“由熟而渐悟懂劲”的意思,因为在这里“着”也可以理解为山西口语里的一个语气词,“由着”就是“随着”“顺着”的意思。人们通常所谓“由着他”,所谓“由着性子”等等,都是这样的意思。
其四,是因为王宗岳还那个年代道家文化修养很高、并得到太极真传的一位教书先生,从其《太极拳论》全文来看,用词潜句都非常讲究和严谨,不可能轻易地把“招”写成“着”。单从字义来讲,“着” 虽然也有“招”的意思,但更多的时候是指的是“主意”“办法”等比较抽象的“招”,比如人们常说的“没着(zhe)了”“想着(zhe)去吧”等等,而不是有形有象的招数或者套路。
其五,是因为我们修炼无极太极功夫的实践表明,许多老年人、专家学者或大学生研究生,几乎不懂什么招数,也很少打太极套路,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无极太极功夫修炼,特别是有了无极太极状态的场感之后,就莫名其妙的能听劲、能懂劲了。
果真如此,《太极拳论》前面一段论述的意思就可以上下文统一和逻辑地连贯起来了,“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一句就可以理解为:“随着对前面所说四层意思的熟练把握,可慢慢体悟太极拳的劲道,进而随心所欲,逐步阶及神明”。果真如此,也就帮助我们解决了一个长期困惑人们的大问题,即学习太极拳应该先学习什么、应该先“熟悉”什么才能懂劲,招数还是功夫?进而还可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修炼无极太极功夫(即无极静功和太极动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自觉澄清一些模糊乃至错误的认识。
诸位同修看看,如上所述这样来理解“由着熟而渐悟懂劲”,是不是才更为合理,更为符合逻辑,更为贴切原文本意呢?不成熟的想法,权且抛砖引玉,供大家批评指正。
(责编:管若寒、杨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