栉风沐雨走过60多年,北京体育大学肩负时代使命,将自身发展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坐标系中,以“带头拼、加油干”的状态,在全面育才、创新办学和服务社会等方面交出一份生动有力的答卷。
时值6月。在河北承德,平昌冬奥会短道速滑冠军武大靖挥汗如雨,完成一项项艰苦的体能训练;在云南昆明,竞走“金满贯”得主刘虹健步如飞,忘我训练;在北京,中国女排老将颜妮咬牙扛过伤痛,站好最后一班岗……这些为国争光的运动健儿,还有另一个相同身份——北京体育大学2016级研究生冠军班学生。
6月18日,践行“使命在肩、奋斗有我”主题活动将在北京体育大学举行。奋战在奥运备战一线的冠军班学生,以“带头拼、加油干”的状态,交出一份生动有力的答卷。
追求卓越,不仅是冠军班孜孜以求的目标,更是北京体育大学薪火相传的行动指南。“做体育强国建设的领跑者、教育强国建设的生力军、健康中国建设的排头兵。”在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曹卫东看来,这是北体人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将“带头拼、加油干”精神融入立德树人宗旨
步入绿树成荫的校园,踏着“冠军之路”的足印前行,仿佛穿越了北体大60多年艰苦创业的历程。上世纪50年代从“席棚里教学、看台下安家”起步,一路栉风沐雨、敢为人先,奠定了中国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石。
“体育报国的红色基因贯穿始终,这是北体大的初心,也是学校发展最清晰的主线。”谈起过往,曹卫东如数家珍,培养出新中国第一批体育专业毕业生、建立起最早的青训体系、走出了新中国多项体育运动的开拓者……在中国体育由弱变强的历史篇章中,北体大书写着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时代征程中肩负什么样的使命?勇立潮头的北体人找到自己的答案:为建设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健康中国,将自身发展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坐标系中。“让青春为祖国绽放”的信念,植入每一个北体人的心田。
“拼搏奋斗,不只体现在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更凝聚在学校以德成人、 以文化人、以体育人的点点滴滴。”即将毕业的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生史瑞应对一堂堂体育特色思政课记忆犹新,走进训练馆,听奥运冠军现身说法,激荡起青年人爱国、报国的情怀。
从平昌冬奥会闭幕式的“北京8分钟”表演,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青春万岁”方阵,都留下北体学子朝气蓬勃的身影。当年为新中国体育拓荒的“先农坛精神”,演化为“带头拼、加油干”的时代动力。在培养“学生运动员”和“运动员学生”的理念拓展与丰富中,北体大持续为体教融合提供鲜活样本。
“目标在变,但是初心不变,使命不变,奋斗精神不变。这些使命和奋斗,构成了北体大全面参与体育强国事业、培养体育领军人才的接力赛。”曹卫东说。
“三个转型”综合改革助推“双一流”建设
如何做全国体育院校的排头兵?进入新时代,北体大与时俱进向“双一流”迈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体育大学和国家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基地。
多年来,北体大被誉为“冠军的摇篮”,一批批优秀体育人才从这里走出,在国际赛场屡创佳绩。这当中,2003年创设的研究生冠军班成为引领者。“学校以多元化、个性化、贯通化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冠军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职业生涯发展需求。”2016级研究生冠军班班主任蔡有志介绍,迄今为止冠军班总共培养了421人。
老将刘虹在里约奥运会后来到北体大深造。当看到我国竞走项目在奥运备战中面临严峻挑战,她生完女儿6个月后,毅然回归训练场,复出仅一年,就在去年的多哈田径世锦赛让国歌再一次奏响。“在学校期间,我了解到很多先进的理论知识和训练方法,为我的复出奠定了基础。”
“办大学与建基地”相互支撑,除了打造国家主导的新型青训体系、推进“运动训练+”的人才培养新格局,曹卫东认为,这更是一个“大基地”的概念,“构建体育文化引领基地、竞技体育科研创新与服务基地,最终形成体育强国建设引领的高地。”
从传统经验型体育大学向现代科技型体育大学转型,被视为“科技兴体”的时代选择。目前,北体大组建的复合型科研医疗团队,已为50余支国家队提供保障。建成中国体育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体育工程实验室等前沿平台,为“科技助奥”发挥独特优势。疫情期间,学校组织了20多名心理、体能、运动营养等专家,到一线队为运动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