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简称《纲要》)。《纲要》详细列出了我国未来体育建设的五大任务和九大工程,为中国体育强国建设规划了路线图。近期,人民网体育部开设《“体育强国”大家谈》栏目,对标《纲要》中提出的明确目标和任务,邀请各相关行业官员、专家、学者、资深媒体人等,结合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纲要》进行剖析和解读。“少年强中国强”系列圆桌是“体育强国”大家谈的专题论坛之一。
人民网北京5月19日电(杨磊) 发达国家青少年体育如何开展?国民健康意识如何培养? 此次疫情给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带来哪些启示?近日,首都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相如,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动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河南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原处长郭蔚蔚在做客由人民网体育部主办的“少年强中国强”系列圆桌时,对相关话题展开了探讨。
中国青少年体育之困在于社会体育意识不强
“欧美发达国家,还有亚洲的日本、韩国,体育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共识。他们的体育在近百年来在教育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李相如表示,与中国校园体育相比,发达国家的校园体育更加成熟。“欧美大学现在已经没有体育课了,但是前提条件是,年轻人的运动技能和体育基本知识,在中小学已经完成了积累。我们上了大学以后还要去上体育课,大学的体育课实际上在补课,这是一个不正常的情况。所以,中国的中小学,能不能完成教育赋予我们的功能,让孩子真正地在中小学阶段得到体育良好的熏陶和教育,使我们的孩子们学会运动的技能,掌握体育的一些基本的知识,这是我觉得重要的。”
王宗平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目前中国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依然有待提高。“我有一个调查,美国的孩子80%痴迷体育,60%的孩子擅长体育。日本幼儿园、小学的体育课,那么小的孩子就玩倒立、跳马,我们的孩子现在有吗?我们现在的幼儿园很少在户外活动,我认为应该每天有四到六小时在户外,但是我们能做到吗?”
“从学校体育发展水平来看,我们和欧美、日本相比,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这个差距,我觉得更多的是体现在教育工作者,包括全社会对体育和健康的认识水平上差距很大。”郭蔚蔚表示,“发达国家学校体育课质量比我们要高。这背后,是这些孩子的家长本身已经具备了很强的健康理念。”郭蔚蔚认为,中国青少年体育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其根本在于中国社会整体对体育的认识,对健康的理念,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一个国家体育水平的提升,有赖于这个国家体育文化的积淀深厚。中国学校体育工作水平整体的提升,一定是有赖于中国全社会对体育和健康认识水平的很大提升,这是基础。如果没有全民的体育健康意识的提升,学校体育工作不可能推进得很顺利。”
培养体育文化不光强调价值也要强制执行
李相如表示,要培养国民健康意识、运动习惯,就要充分认识到体育在育德树人方面的作用。“我们在比赛过程中间尊重对手、尊重队友、尊重裁判、尊重观众等等,其实这都是体育立德树人最直观、最有价值的作用,现在我们对体育作用和价值的认识远远不到位。”
王宗平对这个观点也表示了认同,同时他认为,社会氛围也是培养学生运动意识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让孩子感觉到,体育好的学生可以受到人们尊敬,受到老师的表扬,受到其他同学、其他家长的喜爱。同时,要让孩子多参加不同项目的比赛,让学生从小来定位自己的角色,能够换位思考,既能够主导,又能够配合别人,配合竞争。将来孩子走向社会,合作意识是最关键的。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公平竞争、良性竞争、善于竞争。体育在育德树人方面起了其他任何课程无法比拟的作用。”
近年来,部分学校将体育作为学生升学考试组成部分,今年全国36所“强基计划”名单中的高校,将体育作为招生指标之一。王宗平表示,将体育作为学生高考选考科目,未尝不是一种尝试。“考试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手段。把体育考不考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考量。这样可以以点带面,最终的目的还是让体育走进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的习惯。”
李相如也表示,体育考试是为了倒逼学生和家长加强对体育的重视。“清华大学,体育不及格是不能毕业的,这就是一种导向。通过这种强制,使清华大学每一个学生最后变成了对体育非常热爱的学生。我们倒逼学生和家长,将体育变成一种文化的导向,从而使我们的全社会都重视体育,这就解决了我们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疫情期间线上体育教学或带来更多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