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运动员,能够在奥运赛场获得金牌,为国家争得荣誉,我很为自己感到自豪。”尽管已相隔35年之久,许海峰(见图,新华社记者戚恒摄)仍然记得登上奥运最高领奖台时的激动心情。
1984年7月29日,对许海峰和中国体育而言,都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在当天举行的洛杉矶奥运会男子手枪慢射比赛中,许海峰以566环的成绩夺冠。
这枚金牌,为中国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为新中国体育翻开了崭新一页,也代表中国体育健儿向世界发出了勇攀高峰的豪迈宣言。
作为“首金”的拥有者,许海峰坦言自己是幸运的,但也只有他清楚,这枚金牌背后是怎样的艰辛。
“靶场到冬天特别冷,我们用木板隔出了小隔间,在里面生两个大煤炉,但还是冻得不行。”许海峰回忆说,训练中他的手上生出冻疮。
为了增加稳定性,射击队员们无论冬夏都要穿着厚厚的棉衣训练,一堂训练课下来,衣服常常被汗水浸透。“当时的装备很落后,没有现在这样的专业皮服。训练子弹数也非常有限,所以每次扣动扳机都要百分之百的专注。”许海峰说。
射击运动员需要练就一颗“大心脏”,上世纪80年代,国家队便开始自创一些提升心理素质的方法。许海峰表示,当时的摸索都是就地取材,在弹壳上用钻头打孔,然后用一根20多厘米长的线吊上缝衣针,从孔眼穿过,“这是专门训练稳定性和心理素质的,那时还没有科技支持,大家就发挥各自的智慧。”
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许海峰总结的经验是,热爱与钻研缺一不可。“工作这事,如果不热爱,干脆就别做。”“踏踏实实学习研究,踏踏实实干事,再大的困难都能解决。”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