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棒球市场依然贫瘠的国内,甚至无法为这样一座公益基地提供稳定的安身之处。过去这三年,强棒爱心棒球基地已两易居所。当初在北京市区内使用过的宿舍早已被夷为平地,如今的新址则离市中心40公里开外。那里虽属通州管辖,实际位置已接近河北,远离交通要道,没有公交直达。即便在影片上映后,周遭本就稀少的住家也鲜有人知晓身边这处基地的存在。
在孙岭峰的眼前,摆着太多现实的困难。为了让这群曾在赤贫生活中挣扎的孩子茁壮成长,基地里的餐食顿顿带肉,训练前后配发牛奶,一年四季统一服装,加上场地租赁、外出参赛的一系列费用,当初在基地仅有20名球员时,孙岭峰算出的成本是每年200万元,而如今球队的规模是68人。
与三年前相比,基地的生存状态并无本质改变。为避免“利用公益赚钱”的误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孙岭峰甚至连服饰捐助都全部婉拒。高昂的运营成本中,一部分来自于外界投资,更多的部分由他和其他合伙人自掏腰包。在孙岭峰的心里,基地唯一的出路,或许只有等到孩子们未来步入社会、创造财富,然后再回馈基地。但这一过程之漫长,可能遭遇的变数之难料,考验着他的决心与耐心。
至少在此刻,孙岭峰并未犹豫。在他看来,这部纪录片的意义之一就是让更多人了解到,“无论现实如何,总有人在默默与命运抗争。”西西弗斯的快乐并不在于一次次地将巨石推上山顶,而是在这一过程里牢牢拽住自己的命运。更况且,命运并非只有残酷。就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当不少人都以为《棒!少年》将随着惨淡的市场反馈逐渐淡出院线时,这部纪录片却显示出逆势上扬的排片率。或许,在未来某一天,影片外的强棒爱心棒球基地也能迎来一样的契机。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