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为夺得2019年女排世界杯冠军的中国女排发来贺电,在祝贺女排以十一连胜的骄人成绩夺得了冠军的同时,也对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予以肯定。他指出,新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干出来的。
事成于和,力生于聚。今天的中国,面临的国际竞争就像体育赛场一般角逐激烈。面对波谲云诡的外部形势,身处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只要我们像中国女排一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能勇往直前、无坚不摧,开创新时代的万千气象。
凝聚愈挫愈勇、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
始建于1978年的湖南郴州体育训练基地,被称为“中国女排走向世界的福地”,见证了诸多传奇历史。女排姑娘们在这里流过多少汗和泪,训练基地的老员工们仍历历在目。
“当时的训练基地,只是一座有6块场地的‘竹棚馆’——双层竹片夹上竹叶为顶盖,多根竹筒合并为柱当梁,地面以细砂、白灰、红土混合压实夯平。”一位老员工说,由于训练条件简陋,地板粗糙,姑娘们在地上摸爬滚打,受伤是常有的事。
1979年,时任女排国家队主教练的袁伟民借鉴国外的经验,对女排进行“魔鬼训练”。为了练出球到手上就能控制住的本事,他让男陪练拿着球从高台上往下砸,女排队员则站在墙角处接,接不起3个好球就不能停。因为没有闪躲的空间,队员们常常被砸得遍体鳞伤。一次,主攻曹慧英被球砸中了头部,当场就晕了过去,被抬回宿舍躺了3天才能下床。练习扣球时,郎平每天早、中、晚都要各扣300次,练到最后常常是双手发麻,手臂僵硬。
但就是在这样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里,女排队员练出了扎实、全面的技术,缔造出“五连冠”的奇迹,成了中国人的骄傲。
“吃常人所不能吃的苦,忍常人所不能忍的气,做常人所不能做的事”。竹棚里磨砺出的女排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女排队员刻苦训练,顽强拼搏。
“五连冠”之后,中国女排也曾几次遭遇坎坷与失利。
1988年“兵败汉城”后,中国女排陷入低谷,十几年无缘世界冠军,直到2001年陈忠和接队。其时,中国女排在世界前几支女排强队中是平均身高最矮的一支球队,这对一项需要身高的项目来说是致命弱点。
怎么办?陈忠和从老女排的精神里找答案。在湖南郴州基地的苏仙岭,陈忠和带着姑娘们进行上、下3600级石阶的训练。他要求所有的队员必须在22分钟之内跑上去,只要有一个人超过1秒钟,就全队重新来。
宝剑锋从磨砺出。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排决赛,中国女排上演奇迹般的逆转,击败俄罗斯女排获得冠军。赛后陈忠和说,决赛对阵俄罗斯,对手在实力上略高于我们,再加上大比分0∶2落后,想要反败为胜难上加难,但女排精神就是永不言败、永不放弃。
无论胜败,女排精神一直都在,并不断与时俱进,补充科学指导、专业精神等内涵。
2013年4月25日,郎平重回国家队执掌教鞭。这一次,女排又逢低谷,伦敦奥运会无缘四强。
郎平为这支队伍补充了更为科学的训练方法和专业团队,以及更宽的国际视野。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训练周期里,中国队教练、医疗、后勤保障团队的人员配比达到1∶1,数据分析系统得到更广泛的使用。而此前,郎平一改以往“一个阵容打天下”的做法,大胆放手,根据不同等级的比赛安排不同水平和特点的球员前去练兵,“以赛代练”的训练初见成效。
女排精神不是在胜利时才有。这支几次跌倒又重新站起来的队伍早已练就愈挫愈勇的坚韧。一分一分“死磕”,一场一场“硬拼”,拖不垮,打不倒。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度夺得奥运金牌。英国广播公司曾评价:小组赛负三场,以小组第四出线的中国女排在淘汰赛中将三个强大的对手——巴西、荷兰和塞尔维亚一一击败,而且每一场都展现出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在中国女排身上,我们总能够看到不灭的希望火焰。用主教练郎平的话说,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明知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上即使走得摇摇晃晃,还依然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土,眼中充满坚定。
时代在发展,历史在前进,但中国女排祖国至上、为国争光的初心始终未变,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风貌一如既往,永不言败、勇攀高峰的精神一脉相承、历久弥新,在新时代不断丰富新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