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卖参赛名额有违马拉松精神
本报评论员 张炳剑
闻名国内外的北京马拉松开跑在即,困扰其多年的“转让参赛名额”问题再一次受到媒体的关注。据中国之声报道,今年北京马拉松预报名人数超过16万,中签率只有16%左右,再创历年新低。在这样的背景下,参与北京马拉松的名额,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在一些社交软件和二手交易平台上转卖,标价达数千元。
近年来,马拉松赛事在中国呈现爆发式增长。但井喷式赛事还是满足不了马拉松爱好者的需要,有人戏言,跑马拉松的人比上餐厅吃饭的人都多。
这些年,针对此类现象出台了不少预防和惩治的措施,比如2016年12月17日中国田径协会发布《关于加强马拉松赛事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一经发现私自转让或接受转让参赛名额的现象,将对违规者处以终身禁赛的处罚。各地组委会也是绞尽了脑汁,就拿北京马拉松来说,前年开始在选手的号码牌上采用荧光防伪技术,在去年的比赛中又引入了防作弊手环。
但由于马拉松赛事的开放性以及参赛群体过于庞大,面对千千万万的业余跑者,以目前的技术手段,做到完全杜绝“人证”不一致的难度还非常大。虽然许多赛事在选手领取装备、号码牌时进行了实名认证,但只要在这个阶段由本人领取号码牌,之后再交易给他人,就可以避开审查。此外,马拉松是开放式赛道,要是替跑者途中跑进赛道,也无从查起。那些敢于买卖名额者,正是知道这一点,才会如此肆无忌惮。
马拉松是一项非常专业且对选手身体素质有较高要求的运动。如果不具备跑马能力却盲目参赛,甚至不惜使用别人的名额,是对自己和赛事极为不负责任的行为。2016年厦门海沧国际半程马拉松比赛中发生替跑者猝死事件,已敲响了警钟。更何况,根据赛程规定,参赛名额不能更改姓名,也就是说,购买他人名额的跑者即便顺利完赛,也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参赛成绩。这无疑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
说到底,“一跑难求”是供求紧张造成的,在加强防范和惩处的同时想办法提高中签率,或许是有效解决办法。杭州马拉松前些年也出现过此类现象,但随着近些年中签率的提高,类似的情况就少了许多。
买卖参赛名额现象,无论是黄牛的个人行为,还是背后存在涉及相关方的利益链,我们都不希望马拉松跑着跑着就跑偏,而失去马拉松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