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 分享到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赛后将成冬奥标准群众运动冰场

2019-08-29 01:42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22”代表北京冬奥会举办的2022年,22条丝带就像运动员滑过的痕迹,象征速度和激情。作为北京冬奥会新建的重大标志性场馆,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从设计方案公布开始就吸引着公众注意。

  今年6月底,国家速滑馆工程首块幕墙玻璃正式吊装就位,标志着国家速滑馆正式开始“穿外衣”。9月底,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将实现“丝带飞舞”。日前,国家速滑馆设计总负责人郑方接受记者采访,介绍了“冰丝带”的设计灵感和难点。

5月5日,郑方在国家速滑馆工地。胡宁扬 摄

5月5日,郑方在国家速滑馆工地。胡宁扬 摄

  22条丝带象征速度和激情

  新京报:国家速滑馆是北京冬奥会的重大标志性新建场馆,它的设计灵感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选择“冰丝带”这个造型?

  郑方:水立方是把柔软的水设计成坚硬的方块;冰丝带则是把坚硬的冰设计成柔软的丝带。其中蕴含了我们中国人刚柔并济的智慧,一种自然界隐藏的均衡。

  说到丝带的数量,最初的方案有很多很多丝带,最终采用22这个数字,是代表北京冬奥会举办的2022年。22条飘逸的丝带,就像是速滑运动员在冰上风驰电掣滑过的痕迹,象征速度和激情。

  新京报:在设计过程中建筑本体做了一次整体北移,能介绍下当时的情况吗?

  郑方:设计“冰丝带”的团队有近百人,设计周期非常紧张。2017年下半年,短短6个月时间完成全部调整、深化和初步设计工作。之后,又顺利完成施工图设计,保证工地现场连续施工。从那时到今年还在不断进行设计优化和工地服务工作。

  原先建筑的中线偏西,临时看台全部集中在东侧。这样不对称布局导致内部空间、结构、幕墙和丝带体系全部不规则。所以,在方案深化的时候,最初决定建筑中线与场地中线重合,极大优化了建筑的基准几何体系,既保持动感的外观,工程技术又可以实施。如果不是这个优化,恐怕很难在这么短时间完成设计和建造。

  新京报:国家速滑馆有很多个“最”,比如亚洲最大冰面、世界体育馆建筑中最大跨度的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结构等等,你认为最能体现国家速滑馆科技含量的是哪个方面?

  郑方:从设计角度来说,每个专业都有值得骄傲的创新技术。超大跨度的索网计算分析、曲面幕墙几何优化和工艺设计、大空间室内环境和节能设计、全冰面设计、智慧场馆,在各个专业领域都处于当前体育建筑设计的最前沿。同一个场馆集成这么多先进技术,我认为这种高集成度能使速滑馆成为当今最具科技含量的场馆。

  全馆冰面分5单元独立控温

  新京报:国家速滑馆建设中的最大难点是什么?大跨度不规则形状的屋顶建设难度很大,怎么想到用索网结构来解决这个难题?

  郑方:对建筑师来说,最大的难点在于建立一个严格的几何逻辑体系。速滑馆几乎全部由三维曲面构成,大到整个屋面的马鞍形的曲率,小到幕墙的每一个螺栓定位,屋顶雨水管的走向,都需要在三维空间建模来模拟。事实上,我们在电脑里,从无到有,全靠想象,把速滑馆完整地建造了一遍。

  最早的时候主要有钢桁架、索网两种屋面结构方案。采用索网结构是陈彬磊总监的决定。超大跨度,桁架更为成熟,而索网更轻盈。双曲面马鞍形屋顶,又是索网受力最有效的形式。这样,建筑形式、结构体系和节能考虑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面向未来的设计会采用最少的材料,覆盖最广阔的空间,更轻盈,更高效。

  新京报:国家速滑馆采用全冰面设计并计划在赛后实现速度滑冰、花样滑冰等冰上运动的全覆盖。由于这些项目对冰的要求不同,在设计上如何满足这样的目标?怎样实现每块冰单独控温?

  郑方:场地按功能分成5个单元,每个单元下面埋设的制冰管路可以独立控制。各国际单项体育协会的制冰师根据他们的丰富经验,为每一项目提出了恰当的冰面温度目标。通过调节制冷机的供回水温度实现每个单元的控制目标。

  赛后将成冬奥标准“后海冰场”

  新京报:考虑到遗产计划,采用了全冰面。为什么全冰面更有利于场馆的赛后利用?

  郑方:全冰面可以同时容纳更多人、不同项目的训练和娱乐。每年冬天,北京孩子都会在后海和昆明湖滑冰,可以说,国家速滑馆的全冰面提供了一个冬奥标准的、室内全天候的“后海冰场”。另外,全冰面还为赛后的冰上演出、多功能活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舞台。我期待这样一块冰能激发导演们的创造力。

发表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