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 分享到

绿色共享成北京冬奥会最亮底色(2)

2020-07-31 02:41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2008年奥运会后,水立方以其先进的设计理念、靓丽的外观,成为最受欢迎的奥运场馆。随着北京申办冬奥成功,水立方的管理者们提出了“水冰转换”的想法,把游泳池改建为冰壶赛道。但起初,这个想法没能得到世界冰壶联合会的同意和支持。此前,世界冰壶联合会主席致函北京冬奥组委,仍倾向于把游泳池用混凝土填平的做法。

  但冰立方负责人杨奇勇向北青报记者表示,运营团队尝试了多种方案,最终确定在泳池内架设可拆卸钢结构。高度达到游泳池外缘,再铺设混凝土预制板。此后在预制板上安装可拆装的制冰系统及配套管线,实现了泳池到冰壶赛道的转换。

  冰壶项目堪称对赛道条件最苛刻的运动,对赛道的平直度、稳定性都有很高的要求。2019年底,国家游泳中心初次完成了“奥运标准”冰面的制冰工作,并成功举办了“冰立方”首场高规格冰壶赛事。“整场比赛,我们的冰面没有一丝晃动,现场检测,冰面的振动频率是25赫兹,人的运动频率是5赫兹。”杨奇勇说。

  冰壶比赛是室内运动,对场馆的温度和湿度都有严格的要求。原先水立方是游泳中心,湿度较高。为此游泳中心升级了智能建筑管理系统,对气膜外立面进行充气、提升,制造更大的换气、除湿空间,并升级了新风换气系统,大幅降低了湿度。

  同时,场馆还对温控系统进行了升级,在冰面温度达-8.5℃的情况下,冰面以上1.5米温度可达10℃以上,看台温度达16-18℃,使运动员和观众处于舒适的赛事环境中。

  搞定了赛道、温度、湿度,水立方又向冰壶项目制冰工艺发起挑战。杨奇勇介绍,为了适应冰壶比赛的要求,他们特意进口了一台TDS过滤水机器,过滤掉水中的悬浮物。

  面对冰壶赛道出现冰面裂缝问题,科研团队采用现代力学的热-力耦合机理,微观到冰的分子结构,再通过群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对冰面和室内环境的精确控制,达到让冰面“听话”的效果。此外,冰立方团队通过研究,建立起覆盖全建筑空间、集成多种终端、自适应多种应用场景的群智能控制系统。

  杨奇勇介绍,现在的冰立方可以完成多种模式的更新和切换,为冬奥赛后场馆的冰上、水上,赛事、演出,展览、参观等各类活动提供功能、环境保障。“我们拥有20天完成从游泳池到铺好冰壶赛道底层冰的技术能力。”杨奇勇说。

  从水立方成功进化后,冰立方仍在应用观赛新技术,让场馆更好玩。杨奇勇介绍,5G新时代,他们也在考虑,在冰壶比赛中应用新兴的AR、MR技术。希望让冬奥赛事观众在观赛过程中,得到定制的个性化赛事信息的服务。

  延庆4大场馆

  年底将全部完工

  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承担高山滑雪和雪车雪橇项目的比赛,共建设四个场馆及相关配套设施。其中,高山滑雪项目被称作冬奥会“皇冠上的明珠”,雪车雪橇被誉为冬奥的F1。如今这些速度项目场馆建设也进入加速跑的状态。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位于延庆赛区北区,赛区用地近似扇形,占地面积约432.4公顷,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共设有7条雪道,其中包含3条比赛赛道及4条训练道,最长赛道全长约3000米,垂直落差超过800米。

  北青报记者看到,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竞速赛道、训练道及其技术道路、索道、造雪系统等配套工程,已于去年年底完工并成功完成造雪工作。今年1月20日,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承办的首场正式比赛——第十四届全国冬运会高山滑雪速度类比赛也顺利落幕,标志着这座场馆具备了举办冬奥会测试赛的条件。

  目前,高山滑雪中心雪道工程B1、C1及F1雪道已完成;技术道路土石方及挡墙工程已基本完成;B1、C、F索道已取得客运索道安全检验合格证;附属建筑工程已完成主体结构施工。

  雪车雪橇项目是冬奥会中速度最快的项目,危险性高,被誉为冰雪运动中的“F1方程式”。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遮阳棚系统工程已于去年9月27日完成木梁首吊,2020年1月8日最后一榀木梁吊装完成,标志着赛道龙骨顺利合拢。制冷机房于2020年2月28日充氨完成,顺利运行;3月1日,赛道正式制冰工作启动;3月10日,全长1.9公里长的赛道制冰修冰工作历时10天顺利完成。

  截至目前,赛道总体已完成92%;各辅房主体结构已完成;室外市政综合管线总体完成96%。

  据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公室延庆场馆建设处处长刘利锋介绍,到今年年底,延庆赛区核心区4大场馆将全部实现完工。

  距离北京冬奥会举办的日子越来越近,包括延庆在内,各赛区的筹备工作都进入了加速跑的状态。

  民宿群+森林公园

  促冰雪消费升级

  冬冷夏凉的延庆,在打造冰雪经济方面,一直是先行者。如今北京2022冬奥会,又将为延庆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表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