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 分享到

学业与运动难兼顾的选择题或成历史

2020-09-29 09:13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学业与运动难兼顾的选择题或成历史

  即将举办冬奥会的北京,近几年青少年冰球运动的发展速度受人瞩目。不过,一个同时存在的尴尬现象是,北京打冰球的孩子在中学阶段大面积流失。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孩子升入中学之后,学业压力不断加大,学业与运动最终成为一道“二选一”的选择题。

  不止青少年冰球运动如此,这一现象在国内其他运动项目上也广泛存在。但随着近日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对于普通学生来说,在学校环境下,无论是参与体育运动的要求、氛围,还是提升运动水平的师资、场地条件,都将明显提升;运动成材的上升通道也将不断拓宽。学业与运动不可兼顾的矛盾将逐渐成为历史。

  教育部学生体协联合秘书处秘书长薛彦青近日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认为,《意见》将给教育系统、体育系统带来两个发展脉络,“这个文件首先强调了体育在育人中的重要性,强调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教育部门来说这是要坚持的。另一方面,体育部门对体育人才的培养,要从过去相对来说比较独立的一个培训体系走出来,把它融入到广大的青少年学生当中,融入到学校育人的体系当中。”  

  薛彦青强调,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各个方面的人才,体育人才也应当是其中之一,随着《意见》的出台,这种变化会越来越明显。

  对于普通学生来说,学业与运动的矛盾确实普遍存在。长期主管地方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上海市体育局原巡视员郭蓓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小学阶段的学生面对的学业与运动的矛盾不大,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学业压力还不大。但是到了中学,尤其是从初二开始,因为学生的学业压力突然增大,因为即将面临中考。而如果这个学生还从事运动训练的话,也会发现,这个年纪也正好到了运动训练要上一个台阶的阶段,运动量涨了,训练强度加了。所以,这个时候孩子面对的学业与运动的压力成倍增加。孩子及其家庭通常也是在这个时候必须作出选择,是去体校或者进专业队,还是继续读书。”

  长期以来,中国体育人才的培养基本上是独立于教育体系之外的,一个孩子如果要走运动发展的道路,通常也只有在体育系统内才能得到高水平教练的指导和享受到更加完备的训练、保障条件。因此,即便一个孩子希望在学校环境里坚持竞技运动之路,面对的困难和挑战也要大得多。郭蓓因此认为,此次《意见》将体育与教育系统的资源真正融合,这是一个关键。

  郭蓓介绍,从上海来说,实际上早在1999年就开始推行“体教结合”,在过去近20年里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上海的做法包括,把一部分区体校、市体校的运动队放在了普通中学,同时,还选派优秀的体校教练进驻到普通学校。这些教练在普通学校带运动队的同时,通常还兼任体育教学工作,大大提高了学校的运动训练水平。郭蓓表示,上海的体教融合坚持的一个原则是,作为一名学生运动员,不管你是在体校还是在普通学校,你都要一边学习一边训练,你的首要身份是学生,然后才是运动员,“我们不能以牺牲学生的文化学习和影响他的终身发展为代价去获取金牌。”

  此次《意见》从国家层面给出了“体教融合”的改革要求,郭蓓认为,上海这些年的经验表明,一旦家长们看到孩子练体育与保持学业并不矛盾,就将大大增加他们支持孩子练体育的积极性和信心。

  此次《意见》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打通了学生运动员的上升通道。今后,学校将成为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通道,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无论是入读大学,还是进入专业队、职业队,都将更加便利。薛彦青表示,“从《意见》看来,明确说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整个学生阶段的体育赛事,要由教育和体育部门共同组织,并由两个部门共同拟定赛事计划,包括运动员的注册资格也要统一。这个是一个比较大的改革动向。因为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练体育和保证学业将不再是一个选择题了。”

  此次《意见》明确指出,体育和教育部门共同建设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正如薛彦青所说,体育人才也应当是学校培养的人才之一。优秀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主要由学校培养,这在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常态。随着中国从国家层面推动“体教融合”,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将和其他领域的人才一样,在校园发掘和培养个人才能,无须再早早地脱离校园环境。

发表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