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鸣说,赛事运行将会分为三个阶段,即冬奥会→转换期→冬残奥会。为统筹协调、确保重点,转换期和冬残奥会期间必须有效沿用冬奥会赛事运行的指挥体制、工作机制,确保赛事组织与场馆运行、场馆运行与属地保障、赛事运行与城市运行的无缝衔接,确保重点任务按期落实到位。
转换期,是指北京冬奥会结束至冬残奥会开幕的特定时段,是冬残奥会全面就绪的关键阶段,相关工作完成情况直接决定冬残奥会举办质量和水平。根据北京冬残奥会赛事运行需要,应在前期冬奥会举办各项条件可靠有序运转的基础上,根据冬残奥会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优化,在满足冬残奥会客户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转换期工作量,确保冬残奥会运行就绪。
雷鸣说,“两个奥运同样精彩,不仅冬奥会的筹备和服务工作要做到尽善尽美,也要把筹办、服务冬残奥会打造为展示我国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窗口和平台,助推残疾人同步小康进程,展现全社会的包容性精神,影响和激励一代青少年,留下丰厚、长远的冬残奥会遗产。”
在谈到今年4月初即将到来的测试活动时雷鸣表示,国家体育馆今年1月28日完成首次制冰,两块冰面质量已达到冬奥会的标准和要求。他们已经为本次测试活动做了万全的准备,尽管因为疫情的缘故,一些国际组织和冬奥会、冬残奥会的专家并不能亲临现场,可能要推迟到9月份的下一次测试活动才能来到北京。但是为了更好、更完美、最大限度地接近实战和完成测试活动,在一些硬件测试上,运行团队特别聘请了国内顶级的专业人员来国家体育馆参与测试活动。比如他们和齐齐哈尔体育局进行了沟通协商,会邀请包括助理制冰师、浇冰车司机在内的9名具有二三十年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到场,在测试活动期间进行工作和指导,这些专业人员此前都得到了专项国际组织的高度评价。
雷鸣表示,“这次测试活动不仅是对场馆硬件场地、器材的测试,同时也是对于整个赛事期间的全流程进行统一测试,包括各种仪式、颁奖、新闻发布、播报、兴奋剂检测等各个环节,应测尽测,这个流程测试同样也是本次测试活动的核心内容。”
冬奥·演练
大学生冰球队将上演国家体育馆冰面“处子秀”
国家体育馆的测试活动将如何展开?运行团队冰球竞赛副主任李余天在场馆现场对北青报记者表示,“由于改建后的场馆尚没有进行过冰球比赛,因此在测试活动中我们就会考虑到各个方面对冰面的影响。”
国家体育馆场馆包括地下一层,地上五层。主要运行区域分布在主馆一层及训练馆二层,观众活动区域分布在主馆二至五层。地下一层主要为存储空间及安保空间;首层主要为FOP区、竞赛组织区;二层主要为管理运行区及观众区,工作人员餐厅位于训练馆二层;三层主要为包间区、IF休息区、安保指挥区及评论员席;四层主要为观众区及媒体坐席区;五层主要为观众区及设备控制区。
目前,国家体育馆已配置了2块尺寸为1800平方米的标准冰场,一块位于竞赛主场馆,用于2022年冬奥会冰球赛事;另一块在扩建好的训练馆,用于运动员日常训练。两块冰场均具备多种尺寸模式转换功能,不仅可符合冬奥会、NHL赛事60米×26米冰场尺寸要求,赛后也可转换为60米×30米尺寸的冰场,为大众冰上活动、花样滑冰、日常训练及各类赛事提供服务。
据李余天介绍,即将于4月初开始进行的首次测试活动男子冰球项目共有四支球队参赛,都是来自北京市各高等院校的球队,他们分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和首都体育学院大学冰球队。女子冰球测试活动的参与者则有包括国家集训队以及北京体育大学队在内的四支队伍,残奥冰球的参赛队为两支,是由国家队一分为二进行对抗。在时间安排上,4月1日开始至4月5日进行男、女冰球测试,分别有8场比赛共16场角逐。4月6日至8日,进行场馆转换,比赛场地由冬奥会冰球设置转换为残奥冰球设置,其他设施包括部分看台、更衣室等也都要转换为无障碍状态。4月9日、10日两天,将进行三场冬残奥会冰球测试比赛。本版文/本报记者 刘艾林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魏彤
统筹/杜锐
冬奥·探馆
“折扇”+“冰堡”彰显中国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