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3月5日电 (记者 高凯)由北京冬奥组委、北京冬奥会教育培训工作协调小组携手猿辅导在线教育、电影频道共同推出的《冬奥公益大讲堂》日前在“学习冬奥”微信小程序上线第五集——《砚墨黑·水墨文化的眷恋》。
演员黄觉、麦子夫妇和他们的孩子核桃、小枣一家四口,共同担任本期课代表,聆听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高级专家,北京2022年冬奥会、残奥会会徽、体育图标、视觉系统设计者林存真,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师、体育图标创作团队成员张洺贯,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北京冬奥会吉祥物设计团队负责人曹雪,北京冬奥组委人力资源部部长闫成与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的解读,和观众一同在北京冬奥会的美学课堂中,品味与世界相通的东方神韵。
黄觉一家首先来到北京冬奥组委的特许商品店,核桃率先就被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会徽吸引了。
“我们的冬奥会会徽,用了行书的‘冬’字,”引领孩子们临摹行书字体,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残奥会会徽、体育图标、视觉系统设计者的林存真读解着会徽的创作理念,“它用了行书的笔意,再用设计的手法,抽象地把冰上运动和雪上运动员的形态表现出来。”
与冬奥会徽类似,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的会徽也用汉字“飞”来展现着冬残奥会运动员的拼搏形象。而在会徽之外,其他相关设计也都融入了中国元素。
冬奥体育图标,形象地诠释着各个竞技项目,创作灵感来自中国古老的篆刻手法。据体育图标创作团队成员张洺贯介绍,在这次的创作中,他们选用了经典的汉译风格,令每一种运动的竞赛特点都跃然“图”上。
“中国传统讲人文与天人合一,书法和纂刻不只是艺术,更是一种修行,证明人才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生命之美或许正是奥林匹克精神要发扬的东西。”林存真继续介绍道,北京冬奥组委2019年发布的冬奥色彩——“霞光红”“迎春黄”“天霁蓝”“长城灰”“瑞雪白”,无意中契合了2021年流行色。
小枣忽然看到了“灯笼”与“熊猫”,这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在小朋友眼中最直观的印象。事实上,据北京冬奥会吉祥物设计团队负责人曹雪介绍,能让9岁孩子喜爱正是奥运吉祥物设计的重要标准。
这对刚刚随嫦娥五号“上九天揽月”的吉祥物,由来自祖国南北的团队设计而成。其中,看似产自冰雪之地的“冰墩墩”,却出自广州设计师团队之手。“我们可能还从没有看过真正的雪,但却对冰雪有很多的想象,这也让我们在设计时可以天马行空。”
设计来源正是灯笼的“雪容融”,由吉林美术学院的设计师创作。在曹雪看来,这个设计有着东北剪纸、窗花、棉袄等诸多喜庆元素的影子。这样的喜庆,正与2022北京冬奥将迎来的农历新春氛围契合。
新鲜度、成熟度与完成度三位一体的美学设计理念,与有传统文化表达的科技追求,在两个吉祥物身上得以完美呈现。“这两个吉祥物,只要全世界的小朋友看到了它们,不再需要我们更多的语言,就可以让小朋友们感受到对冬奥会的热情和对他们的欢迎。”
冬奥精神,中国表达
从会徽到吉祥物,北京冬奥系列美学设计在满足冬奥运动视觉设计标准的同时,更被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视作是对中国的文化理念和奥林匹克精神结为一体视觉形象的重要展示。
对于蕴含于冬奥设计中的五行、书法、纂刻等中国文化概念,麦子有着疑惑:其他国家的人看到之后,会不会无法理解呢?
“这些设计实际上是一种视觉的语言,既要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又要用现代的方式,即用人们都看得懂、读得懂的形式展现出来。”在范迪安看来,冬奥设计在凸显辨识度之外,更应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尤其要展示出新时代中国举办冬奥的时代精神。
而上述设计之外,工作服装等相关冬奥设计也发布在即。据北京冬奥组委人力资源部部长闫成透露,冬奥工作人员的制服装备,是所有工作人员、技术官员、志愿者的专属身份标识,也是冬奥会核心图形和色彩体系在服装方面的应用转化。“通过前期的公开征集、评审论证、修改完善,制服装备设计样式已基本确定,将在2021年下半年正式向社会推出。”
届时,冬奥设计与冬奥文化将在人民大众的检验下走向世界。
接下来,《冬奥公益大讲堂》在线精品课全部五讲课程内容也将记录在“学习冬奥”小程序上,供用户随时随时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