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加从2003年起担任国际奥委会媒体运行部总监,直到去年初卸任。他曾到访中国30多次,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4年南京青奥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筹备和举办奔波,组织协调世界各大媒体的报道工作。
“在过去5年多时间里,北京冬奥会的筹办工作有条不紊。”埃德加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战,中国克服了诸多困难,在严格防控疫情的同时确保筹办工作稳步向前。“在我看来,为举办一届成功的冬奥会,中国已经做好了准备。到目前为止,比赛场馆大都准备就绪,只需最后阶段的技术和安全测试。北京冬奥会准备工作能取得如此进展,着实让人赞叹。”
“北京冬奥会的显著特色是其可持续性,北京冬奥会对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留下的丰厚遗产进行了充分再利用。”埃德加说,北京是世界上首个既举办过夏奥会又将举办冬奥会的城市,由于设计理念具有前瞻性,10多年前的许多比赛场馆经过适当改造将再度用于冬奥会。如举行北京夏奥会盛大开幕式的“鸟巢”,将再次担纲举行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游泳场馆“水立方”摇身一变成为“冰立方”,将承接冰壶等比赛项目。据悉,北京冬奥会共有7大改造场馆。“比赛场馆的再利用节约了资源,降低了能耗,体现了绿色办奥的理念。”埃德加说。
北京冬奥会的交通便捷性也让埃德加赞誉有加。他说,由于北京冬奥会的比赛场地分散在北京市区、延庆和张家口三地,为加强三大赛区的互联互通,中国启动重点配套交通基建工程。2019年底,京张高铁开通运营,张家口至北京最快运行时间由过去的3个多小时缩短至47分钟。这是中国第一条智能高铁,具有为北京冬奥会量身定制的功能,车厢不仅配备滑雪板存放处,还有高速互联网覆盖的媒体车厢。“智能高铁把三大赛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仅方便运动员和观众的出行,对于赶场报道比赛的广大记者来说就像是插上了翅膀。”
“中国通过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筹办奥运会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拥有一支非常专业的人才队伍。但为了把冬奥会举办得更加成功,中国秉持开放办奥的理念,聘用外国专家参与北京冬奥组委工作。”埃德加说,“我本人很荣幸受聘于北京冬奥组委,与中国同事一道工作。中国同事谦虚好学、乐于合作,让我充分感受到了他们开放的胸襟。”
埃德加说,随着北京冬奥会脚步日益临近,特别是最近两年中国冰雪运动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开始参与冰雪运动。冰雪旅游产业也被带动起来,冰雪经济的蛋糕越做越大。“我去张家口崇礼考察奥运场馆的建设,在那里发现滑雪的人特别多,很多家长带着孩子一起运动。我相信,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冰雪运动热潮。”
“北京冬奥会已经进入一周年倒计时,我对这届冬奥会成功举办信心满怀。”埃德加说,“我和世界上很多人一样,对北京冬奥会翘首以盼,期待在‘鸟巢’再次目睹中国的华彩篇章,感受催人奋发向上的奥林匹克精神。”
(本报布鲁塞尔电)
北京冬奥组委场馆管理部外籍专家郑斗焕
“人生中光荣而宝贵的经历”
本报记者 陈尚文
2018年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2022相约北京》8分钟文艺表演惊艳世界。中国结、五彩祥龙、凤凰展翅等元素传递着来自中国的美好祝福,化身信使的“熊猫队长”穿过互联网隧道,向世界发出2022相约北京的盛情邀请……
当时,在韩国旌善高山滑雪中心担任场馆经理的郑斗焕,忙于筹备接下来的平昌冬残奥会高山滑雪和单板滑雪比赛,错过了观看闭幕式。后来,郑斗焕特地观看了回放,他感慨地说,“‘北京八分钟’通过现代科技和艺术手段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精彩演绎,让世界对北京冬奥会有了更多的期待”。
随着冬奥会进入“北京周期”,郑斗焕本人也将开启新的职业旅程。此前,在了解到北京冬奥组委前往平昌招聘外籍专家时,他立刻报了名,并顺利通过考核。“像我们这些心怀冬奥情结的人,特别希望能够继续从事与冬奥相关的工作。中国开放办奥,为我们提供了宝贵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