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绳为什么能大热,就因为进入了中考必考项目。”他举例,跳绳是比较简单的运动,在没有作为体育项目的时候可以作为游戏,成为中考必考项目后,跳绳产业也随之发展,“从培训机构到跳绳产品,整个闭环已经形成。”
“基础建设铺好了,剩下的是体教融合问题。” 翁家银将目前的阶段称为“磨合阶段”,“试点工作正在推进,我相信效果肯定有一天能显现。”
问题
行业标准规范有框架、没细化
与此同时,业内聚焦于行业发展的另一个瓶颈——标准、规范相对滞后。翁家银称,目前还未有全国性的攀岩场地标准、行业标准,攀岩行业主要由攀岩俱乐部组成,进入门槛较低,有的经营者对于场地、设施的要求并不清晰,甚至行业的定价体系也不统一,运营上也存在不健全的情况,令行业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攀岩馆经营者刘先生(化名)在办理高危经营许可证时,工作人员提出标准中有“一条赛道需要配备一名保护员”。刘先生对此啼笑皆非:“我的馆有10条赛道,我怎么可能养10名保护员?”按照业内的实际情况,该要求应该理解为“每一条赛道在有人攀爬时都需要配备一名保护员”。
白玲补充称,如今不少攀岩馆为了节省人力,使用自动缓降器,安全性也相对可靠,但标准里就完全没有提及这种设备,与实际情况脱节。“行业与时俱进,标准也要与时俱进。”白玲说,未来将会有更多新的设施设备、新的岩馆类型、新的攀爬方法出现,比如现在的岩壁是固定的,靠人工定线,未来的岩壁可能可以调整倾斜度,可以通过小程序线上定线确定攀爬高度,而这些新情况都不存在现有的标准和规范里。
“规范只是泛泛而谈,有框架,没细化。”多名攀岩馆的经营者向记者反映,他们都曾考虑过如何在攀岩上“加花”,加大趣味性、游乐性,比如有的加入灯光、音响设备,营造游乐气氛,有的尝试加入一些大众化的设备比如轮胎等,但是最终因为不符合已有的攀岩场地标准而被叫停。
其他相关管理规范也有可能对攀岩行业形成制约。在黄埔区经营攀岩馆的茂哥称,进商场成本很高,因为室内立岩壁,至少要求200-300平方米的平面空间,而且高度通常需要12-15米,只能选择中庭的空间,但遇到能拿下中庭的机会简直可遇不可求。另一名攀岩场运营者则表示,自己在申报初期,相关管理部门要求该场地需要通过消防检查,但岩场不是建筑物,只是构建物,无法获得消防部门的相关证明。
观点
攀岩要降低门槛更“接地气”
广州体育学院副校长、广东省攀岩协会主席朱征宇介绍,攀岩运动在中国开展的时间不算长,只有二三十年,又被定性为高危体育运动,理应有比较规范的行业标准,但目前行业标准不够清晰,“有了运动技术标准、场地设施标准和活动安全标准等,从业者才能根据规范行事,管理者根据标准管理、引导,才能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据了解,目前国家有关于攀岩场地的标准,但随着行业发展,还需要改进、更新换代。朱征宇告诉记者,目前国内的攀岩场地标准主要是竞赛场地标准,属于国际标准化的规定。但在群众中、市场中,不一定需要按照这个标准。白玲则指出,理论上运动项目由单项协会管理,攀岩场所的规范应由协会主导,但因为此前各地未成立专项协会,因此也没有形成可运行的规范。不过,五六年来,她一直参与攀岩各方面规范性文件的编制,包括攀岩培训的教材,青少年等级分类标准等,各项工作正处于逐步推进和规范的进程中:“我们要把更多可能的情况纳入标准和规范里,让它们更可执行,也让更多部门通过看标准就能理解行业的情况,帮助行业更好、更规范开展经营。”
朱征宇进一步指出,攀岩运动也该走大众娱乐路线,如果完全按照国际竞赛标准就太单一,而且有一定门槛,只有降低门槛,这项运动才有基础,才能深入发展,才能喜闻乐见。“中国可以吸取国外的经验,参考亚洲人的身高、体能特点等,结合社会需求,对攀岩进行创新。”他认为,无论是攀岩场所、线路还是技术方法,都可以进一步细化,比如提供给7岁小孩的玩法,提供给青少年或长者的玩法等:“攀爬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跟日常生活非常接近,只要发展得好,无论是儿童还是长者都有可能喜欢、参与。”朱征宇说。
【编辑:卞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