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 分享到

如何打造最“聪明”的冬奥场馆?(2)

2021-01-11 05:16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冰场空气中含水量大,冰面容易起雾,板墙周围容易发生结露,从而影响冰面质量,赛事级别冰场都会配备除湿系统。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的冰场采用了先进环保的溶液除湿系统。相比传统的转轮除湿系统,溶液除湿系统利用化学方式除湿,将空气中的水分吸收、干燥,可降低50%能耗,年运行费用可降低70%左右。

  为节能减耗,多个场馆在灯光照明上“下功夫”。通过在屋面安装光伏发电系统、采用LED灯具照明等,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未来能实现年供电约70万度。改造后的“冰立方”冰场也采用了LED光源照明,能节约30%能耗,还能解决灯光照射对冰面的热辐射影响。有的场馆则通过特别的幕墙、天窗、下沉广场等设计,改善采光效果,减少照明能耗。国家体育馆扩建部分的仿冰玻璃砖设计,能充分引入自然采光,通过外遮阳和内遮阳系统,调节自然采光,最大限度减少照明能耗。

  位于燕山山脉的延庆冬奥村供暖需求较大,设计者打造了一座超低能耗建筑,通过合理的朝向、保温隔热以及节能散热系统、自然通风等,让房屋内无论冬夏都能达到舒适的温度和湿度要求。“建筑采用电锅炉加水蓄热的供暖方式,利用夜间低谷电将锅炉中的水加热至80℃左右,白天利用夜间热水储蓄的热能供暖。”相关负责人介绍。

  “智慧的馆”

  AR观赛、分区控温,哪种体验最智能?

  冬奥场馆也是“智慧的馆”。

  基于5G建设,国家速滑馆引入“室内外一体化定位导航系统”“数字孪生系统”等技术,就像给场馆配备了“大脑”。

  “未来,这座场馆就像一部智能手机。”国家速滑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家速滑馆将上线专用APP,制定精准的室内定位导航、机器人语言服务、可视化运维等服务功能。观众可通过APP找到从场外到场内的路线和座位引导,也可找到餐饮、消费等场所,乃至体验AR观赛,看到全场景的运动和赛事效果。

  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虽然站在冰面附近,人感受到的温度却不是很低。记者了解到,在“冰立方”,冰面温度控制在-8.5℃,冰面上空1.5米处控制在8-12℃,观众席控制在16-18℃。

  分区控温如何实现?“冰立方”应用了冰场环境智慧调控平台,将制冰系统、除湿系统、空调系统集成到一起,通过可视化界面对场馆各设备系统进行智慧化调控。

  场馆有多“智慧”,观赛体验是“打分”标准之一。五棵松体育馆对照明设施和显示系统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照明系统各项指标均可达到HDTV超高清转播水平,满足超高速摄像机回放要求。显示屏则达到高清标准,且具备现场同步直播、精彩瞬间捕捉等功能。

  “可持续的馆”

  赛时来竞技,赛后怎么用?

  冬奥场馆的“可持续”,一在于“改”,二在于“用”。

  多个冬奥场馆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场馆的基础上改建而来,能在赛时、赛后或根据季节进行不同运动项目切换。

  国家游泳中心就是在比赛大厅中部通过搭建可转换结构及安装可拆装制冰系统,形成具有4条标准赛道的冰壶场地,完成“水冰转换”。赛后,该馆将在游泳季和冰上季之间不断切换,春夏秋三个季节用于水上运动,冬季用于开展冰上运动。

  北京赛区的场馆冰面均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赛后利用,为适应群众性健身打下基础。如国家速滑馆冰面能分区域制冰,实现所有冰上运动全覆盖;五棵松体育馆可在六小时内完成冰球、篮球两种比赛模式的转换;改造后的国家体育馆冰面,既可满足赛时需要,也可转换用于花滑、短道速滑等项目,同时,场馆还具备冰场和夏季项目场地双向转换的能力。

  围绕滑雪大跳台中心,首钢园区将通过冬奥建设完成“大变身”。

  原来首钢老厂区的冷却泵站,在冬奥会期间将成为验票安检大厅和赛事管理办公区,赛后将为未来的首钢滑雪大跳台体育公园提供配套服务功能;旧时的制氧主厂房被改造成综合楼;四座高耸的冷却塔,将被改造为礼堂或多功能厅等配套空间。冬奥会后,滑雪大跳台可承办国内外大跳台项目体育比赛,也将作为冬奥会标志性景观旅游景点和休闲健身活动场地,向公众开放。

发表评论
回顶部